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手织地毯极简史.docxVIP

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手织地毯极简史.docx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手织地毯极简史.docx

经常有伊朗同行说:你们的地毯都是抄我们的。织女姐:Excuse me?伊朗地毯是非常非常不错,但并不代表中国自古没有这个工艺,我大中华五千年文明,岂是山寨二字能概括的?今天织女姐就带你6分钟领略中国极简地毯史。一滴水如何才能不干涸,汇入大海。一段史如何才能不消逝,诉诸未来。中华五千年繁华,任一文化的分支都显得微不足道,手工地毯的发展,就像这历史长河中的一粒沙、一捧水或是一扇贝,渺小的被冲刷、荡涤,但又恒久泰然。只待有缘人之倾心,便可一露芳华。?1.游猎向楼兰?手工地毯始于游牧民族的生活,新疆是我国手工地毯的发源地之一。秦汉时期,我国西北地区出现了毛织物,以羊毛为主要材料的栽绒地毯便是其中之一。广袤的苍穹下,零下三四十度高冷的草原上,牧民们生活艰辛,逐水草而居,羊毛地毯便成了落脚处的保暖之物。羊群、牧马、骆驼和牧民们,追逐着旺盛的水草生存,在合适的地方,搭建帐篷,铺起地毯和褥子,漫漫寒夜,冷冷星空,一条羊毛地毯就给予了全家温暖。那个时候,地毯仅仅是牧民们生存的工具,是凛冽东风下,寂静荒野中的一方栖所。正如李娟《冬牧场》里所描写的哈萨克族人的生活:绵延千里的家园、大地最隐秘微小的褶皱、每一处最狭小脆弱的栖身之地……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在这一席羊毛地毯上,全都默默无声。▲新疆博物馆展出织毯模型,图片来自百度▲新疆博物馆织机介绍,图片来自百度?在秦汉楼兰腹地上,沙漠绿洲中,精绝古国曾经盛极一时,成为丝路上商旅的驿站,而1959年发现的新疆尼雅遗址便被推测为是精绝古城的故址。尼雅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文物,羊毛地毯便是其中一类。沙漠地区的游牧民族,所编织的地毯密度高,毯面薄,便于携带运输。在极寒的恶劣气候下,牧民们为了与大自然抗衡,发展了这门手工艺,便流传至今。▲尼雅遗址石碑,图片来自百度▲新疆尼雅遗址出土彩色龟甲纹地毯,汉,图片来自中国丝绸博物院官网?精绝古城内,熙熙攘攘中,各路商人攀谈,驼队中的丝绸、茶叶、瓷器、香料,从东方汇入西方,羊毛地毯工艺也由此进入了太阳升起的东方内陆平原。▲西北丝绸之路,图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官网?2.最是忆长安?梦回大唐,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城有108坊,食肆、酒家、寺院、药铺、客栈,应有尽有。 城中囊括了二百二十行的东西二市,货行云集,正铺已不足为用,待开偏铺供陈列货物,可谓十里长安,百样繁华。▲长安城示意图,图片来自知乎?长安东市东南角处的靖恭坊内,制毡业在此集聚,业者们忙碌的染、织。不仅长安,大唐各处也陆续出现以织毯为主业的毯坊。但此时的毯业,用料及功用已与秦汉大不相同。《旧唐书·曹确传》中云:画鱼龙地衣,用官绸五千匹,曲终乐癸,珠玑履地。地衣即地毯。唐风奢靡,唐代的地毯制造,多由官方管理,用料也是上乘的官绸,供宫廷使用。此种情况,从白居易的《红线毯》一诗中,也可见一斑。▲白居易画像,图片来自百度红线毯红线毯,择茧缲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披香殿广十丈馀,红线织成可殿铺。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美人蹋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宣城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诗中描绘了在宣州(今安徽宣州附近),匠人们将蚕丝染线,制为地毯,宣城太守为表衷心,每年十月以线毯上贡朝廷。线毯绒高,紧密厚实,比太原毯软,比蜀都锦厚,以至于宫廷歌姬的罗袜绣鞋都没于毯面,无比松软温暖。现在我们制丝毯,一个蚕茧只有其中三分之一的蚕丝可用,而那时,更是奢侈之至,以至白居易以“一丈毯、千两丝”的夸张手法去阐释线毯的奢华,正因线毯毯厚丝多,形制巨大,难以运送,只得以上百役夫肩挑入宫。可惜的是,线毯的图样以无从考证。▲唐朝胡旋舞姬在地毯上起舞,图片来自百度?地毯在唐朝除了供宫廷使用之外,统治者还将其作为礼品赠送给其他国家。据说日本奈良市正仓院还藏有唐朝宫廷所赠送的折枝花卉鸟禽图案毡毯。但织女姐未在其官网找到图片佐证。?3.巨丽之大都?游牧北方高原的蒙古族建立了元朝,忽必烈定都大都(今北京),彼时元大都寒冷多风,元帝秉承用毯的传统,下令由工部的大都毡局为其在察罕脑儿(今河北沽源县)寝殿造5扇剪花地毡;大都青塔寺内,为元宫编织的地毯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除此之外,官方造毡点多达16处,民间匠户更是多达两万户,毡业尤为兴盛。元代匠人们称毡为毡罽,毡为羊毛或驼毛所制的片状材料,罽指细密的毛织物,合在一起意为毛毯。毡罽在元代的用途甚广,蒙车、籍地、铺陈、障蔽,甚至用作衣物,《续资治通鉴·宋太宗雍熙三年》中有云:“ 代北苦寒,人多服毡罽。”随着蒙古族入主中原,终不再游牧于塞北高原,形成半定居的生活形态,毡罽的用途也最终演变为铺地一种。据《大元毡罽

文档评论(0)

zhangningcl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