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走在乡村助学的道路上.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暑假:走在乡村助学的道路上

深圳中智党支部活动 ——走在乡村助学的道路上 主题: 访英德“学生之家”及草根英雄邓卫星 活动介绍: 受 助 方:清远英德市下石太镇“学生之家”; 访问时间:7月6、7日,为期两天; 活动方式:集合乘坐大巴出发,走访“学生之家”及贫苦学生家庭个案 目的意义: 用实际行动纪念党的生日,发扬党员精神,锤炼心灵; 走访贫困地区,帮助贫困家庭孩子及留守儿童,给他们带去一份关爱 捐助名单: 学生之家目前有45位学生,其中16个为孤儿、单亲及特别困难家庭的孩子。其中,孤儿有两姐妹,已经快十五岁了,因为常年跟着奶奶流浪,捡垃圾,很晚才上学,现在才读四年级,还有一位男孩,8-9岁。 45位学生中,7位初中生,其余38位小学生,高中生由于统一在英德上学,所以学生之家没有高中生。 号召捐赠物品: 学习用品、体育用品、益智玩具 书籍、文具、书包、球类、运动器具等,新旧均可 干净消毒的儿童、青少年衣服,新旧均可 安全的糖果及食品 捐赠方式: 请于7月4日前把捐赠物品邮寄至我司,详情地址如下: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深南中路1002号新闻大厦31楼(深圳中智) 收件人:邹卉 电话:0755活动背景介绍 由新华社发起的“中国网事·感动2011”第一季度网络人物评选结果20日揭晓,英德市邓卫星、熊廷贺夫妇30年爱心助学成功当选“感动人物”。 31年前,他开始帮别人养孩子,直到今天共有904位孩子叫他“阿爹”。“猪肉佬”邓卫星的事迹,已被媒体广泛报道。起初,他免费为穷苦孩子提供食宿,后来孩子越来越多,与日俱增的经济压力让他不得不让每个孩子一天交两块钱。两块钱,在当地只能买8两米,而每天的肉菜钱、油盐钱和水电费以及孩子看病费用等,都由他出。 不了解下石太镇的人,很难明白邓卫星一家对于山区孩子们的意义。   作为英德最贫困、最偏远的镇之一,下石太镇辖内有178平方公里的土地,“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势,让108条自然村散落在起伏的山地中。上年度,下石太镇人均收入只有4395元。和很多贫困地区一样,贫困家庭多、留守儿童多。 邓卫星从小喜欢读书,但因为穷,没能完成学业。他经营猪肉生意,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上山下乡收猪,他看到了很多和他一样因为贫困和路远上不了学的山里孩子。 为了圆山里孩子们一个读书梦。他和家里人商量,在自己家里办起了“学生之家”。从1981年到现在的31年里,前后共有904个孩子住进了他为孩子们提供的“学生之家”。这些孩子60%来自困难家庭,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邓卫星夫妇看顾这904名山区的孩子,在这里读完了小学、中学。 邓卫星告诉记者,如今共有56个孩子吃住在“学生之家”,这些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其中二十名来自单亲家庭,家中父母有一方过世,另一方也丧失劳动能力;还有四个孩子是孤儿。 新联村年近八旬的老阿婆邝阿银,每天来帮邓卫星打扫卫生。邝阿婆有两个孙子,孩子的父亲因车祸死亡,母亲精神分裂离家出走。邝阿婆靠政府每月两百多元的补助度日,无力赡养孙子。无奈之下,只好向邓卫星求助。邓卫星把两个孩子接过来,给饭吃、有书读。邝阿婆每天来做清洁,也顺便看看孙子。 记者提出到一些孩子的家中走走,邓卫星指着刚放学的十多个孩子,说:“随便你到哪个孩子家,都很令人心酸。” 邓先花姐弟。姐姐邓先花从五年级起,一直在邓卫星家吃住,后来弟弟也过去了,迄今已有三年。然而,就在前天晚上,姐弟俩悄悄回到自己家中,打电话告诉“卫星伯”,说:“家里再也没钱交了,我们不好意思继续住下去,不读书了。”邓卫星说:“我跟他们说,你们到我家里去住,我不要你的钱,吃饭住宿什么都是我承担。后来我又打电话给她妈妈。” 随后,记者见到了这对姐弟。两个孩子的父亲已经去世,如今与母亲相依为命。邓先花告诉记者,住在“卫星伯”家,很有家的感觉,“卫星伯”就像父亲,“他常给我钱买零食,我爸爸在世时,也这样对我。” 六一印象很简单——摘自羊城晚报回访邓卫星 在“学生之家”,很多孩子都收获了在家里感受不到的欢乐。 “在这里不怎么想家。”邓颖杰、邓林翔两兄弟干脆地说。他们的父母都在格田村做农活,和有些周末才能回家的孩子相比,每三四天就能回家一趟的邓颖杰觉得,住在“学生之家”很快乐,“可以去学校打篮球,现在还能看上彩色大电视”。 “学生之家”的孩子里,超过六成来自特困家庭。对于他们来说,能有一个感觉“快乐”、可以完成学业的地方,已经深感满足。对于“六一儿童节”这个同样也属于他们的节日,有着怎样的记忆和期待? 11岁的陆慧情对“六一”的印象也很简单:“去年,我和同学一起跳了一支《让我们荡起双桨》。”对于这些孩子而言,儿童节最开心的事,就是“不用上课,和同学一起表演、看表演、猜谜语、玩游戏”。这倒是和城里孩子相差无几。以至被选上表演舞蹈、但却还没买到新鞋子的邓娜感到十分焦虑:“我最想要的鞋子这里买不到,急死我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