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内 容 麻疹(Measles Rubeola)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合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 传染源 患者为唯一传染源。出疹前后5天均有传染性。该病传染性强,易感者直接接触90%以上可得病。隐性感染者的传染源作用不大。 麻疹病毒由呼吸道粘膜或眼结膜侵入,在局部上皮细胞及附近淋巴组织复制增殖,1~2天后入血,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通过白细胞带至网状皮系统增殖。约经3天,大量繁殖的病毒再次释放入血,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致全身各组织器官广泛受累,病毒在这些组织里复制增殖,造成组织炎症、坏死、引起高热、出疹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前驱期 又称出疹前驱期,持续2~4天,但体弱、重症或滥用退热剂者可延至7~8天。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急起发热,咳嗽、流涕、喷嚏、畏光流泪,结膜充血、眼睑浮肿。咳嗽逐日加重。婴儿可伴有呕吐腹泻。起病2~3天第一臼齿对面的颊粘膜上出现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s);此征有早期诊断价值。初少许,随后扩散至整个颊粘膜及唇龈等处。粘膜斑多数在出疹后1~2天完全消失。下脸缘可见充血的红线。 轻型麻疹 见于1岁以内婴儿,免疫尚未消失,接触麻疹后被动免疫者或曾接种麻疹减毒疫苗者及第二次得麻疹者均为轻型。 潜伏期长,可达20天以上,症状轻,低热2~4天可为唯一症状;或伴少许皮疹,2~3天消退,无色素沉着,无麻疹粘膜斑或粘膜斑不典型,为细小白点,无红晕,1日内即消失。极少有并发症。 肺 炎 1.原发性肺炎 由麻疹病毒侵犯肺部引起。多发生在前驱期及出疹期。患者可有轻度气促,肺部罗音,X线检查可见肺部淋巴结增大,肺纹理增粗,点片状浸润。疹退后上述症状也渐消失。细胞免疫缺陷者,可形成麻疹巨细胞性肺炎,死亡率较高。 流行病学 易感者(未出过麻疹,亦未经自动免疫),在病前3~4周内有与麻疹患者接触史。 风疹 多见于幼儿,中毒症状及呼吸道炎症轻,起病1~2天即出疹,为细小稀疏淡红色斑丘疹,1~2天退疹,无色素沉着及脱屑。耳后、枕后、颈部淋巴结肿大是其显著特点。 一般治疗及护理 1.呼吸道隔离 患者应在家隔离、治疗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应住院隔离治疗,隔离期延长5天。 2.保持室内温暖及空气流通,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水分要充足;保持皮肤及眼、鼻、口、耳的清洁,用温热水洗脸,生理盐水漱口;用抗生素眼膏或眼药水保护眼睛,防止继发感染。 对症治疗 高热者可用小剂量退热药,但体温不得降至39℃以下,或适量镇静剂防止惊厥。忌用强退热剂及冰水,酒精等擦浴,以免影响皮疹透发。烦躁不安或惊厥者应给复方氯丙嗪、鲁米那、安定等,咳嗽重痰多者,可服止咳祛痰药,前驱期症状严重者,早期给予丙种球蛋白肌注,以减轻病情,重型麻疹有DIC者应及早用肝素或输新鲜全血治疗。对皮疹迟迟不透者应注意有无并发症发生,并作出相应处理。 并发症治疗 1.肺炎: 原发性肺炎一般给予对症支持疗法。细菌性肺炎应选用1~2种抗生素治疗。常用青霉素、红霉素,也可参考细菌药敏选用。中毒症状重者,可予氢化考地松静脉滴注,疗程1~2天。缺氧者及时吸氧,不进食者,酌情补液,巨细胞性肺炎可试用干扰素,转移因子治疗。 2.喉炎: 缺氧者供氧;蒸气或雾化吸入,每日2~4次,重者可每小时2~3次;有继发细菌感染者可加用抗生素,重症者可使用皮质激素,强地松口服或氢化考地松静脉滴注;喉梗阻严重,应用上述治疗无效时,予气管切开。 管理传染源 对病人应严密隔离,对接触者隔离检疫3周;流行期间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机构应暂停接送和接收易感儿入所。 麻 疹 【概述】 【病原学】 【流行病学】 【发病与病理】 【临床表现】 【非典型麻疹】 【并发症】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辨证论治】 【预防 】 公元196—220年,即有关于麻疹叙述; 1023-1104年,认为是一种传染病,并能与天花初步区别; 1576年首次提出麻疹病名,具有流行性及一定免疫性。 Enders及我国学者50年代成功分离麻疹病毒。1965年我国自制麻疹减毒活疫苗成功。麻疹被列为世界上消灭疾病的第二个目标。 【概述】 【病原学】 麻诊病毒属副粘液病毒。囊膜含有三种蛋白:M蛋白、糖化蛋白HA、F1蛋白。 麻疹病毒可在人胚肾、猴肾及人羊膜细胞中增殖。培养连续传代后逐渐失去致病性,保持免疫性,依此制备减毒活疫苗。 易被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灭活;耐寒不耐热,4℃可存活5个月,-15℃存活5年;而20~37℃仅存活2小时,56℃30分钟即被破坏。 传播途径 咳嗽、喷嚏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