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类学视野下彝族体育文化起源阐释
人类学视野下彝族体育文化起源阐释
【摘 要】 作者从人类学视角阐释了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几千年来,彝族先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地理文化环境、古代军事活动、图腾崇拜及原始宗教信仰共同作用,互相影响,形成了彝族具有山地文化特质和鲜明民族特性的体育文化。在现代主流体育文化的冲击下,仍在它所适应的文化生态环境中自由蓬勃地发展。
【关键词】 彝族;传统体育文化;起源
彝族古称“夷族”,1956年改称为“彝族”,是我国西北古老氐羌族南迁与金沙江、南北盘江土著融合的遗裔。我国著名彝族学者中华彝学学派带领人刘尧汉先生1993年在红河弥勒全国十月太阳历研讨会上曾对“彝为羌裔”之观点指出“此有误,以后就讲,彝族是元谋人的直系后裔”[1]。认为彝族本来就是云南的本土世居民族并向外迁徙,后因自然灾害回迁云南并六祖分支,最后与本地土彝或土著居民融合逐渐形成现在的彝族体系。彝族体育具有“火”文化和山地文化的因子。他们普遍生活在高海拔的山区与半山区,火为彝族人民的力量源泉,因此被称为“火族”。虎是彝族最为原始的图腾,彝族自称“倮倮”意为“虎族”,[2]以黑为贵。云南各地彝族也有石图腾、龙图腾、鹰或雕图腾和祖先崇拜,并与佛、道、儒文化相融合的史料记载。
一、生存方式“铸塑”了彝族传统体育
体育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民族的精神和生活面貌,是民族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的重要体现。[3]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考古学家在云南沧源的深山“帕典姆”崖壁上,发现了用褚红色颜料绘制的近千个原始土著人的图形,内容包括狩猎、射箭、投掷、征战、划船、舞蹈、放牧等原始土著人的生活,再现了远古时期当地土著人谋求生存与自然博斗的历史。该崖画制作时间约在3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其中崖画中对于狩猎和放牧场景的描绘,其中的射箭、摔跤、骑马、牧牛以及舞蹈的某些动作和祭祀神灵的仪式,与彝族先民代代相传的传统体育活动十分相似。[4]根据各民族体育发展的普遍规律,体育活动的产生受环境、生存条件、生产方式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使得同一地域环??的不同民族都可能进行相似的活动。[5]由此可见,彝族先民远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当代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最初表现形式。
在什么地方就有什么样的文化活动,彝族体育文化属于典型的山地文化。早期的滇川陆地山高水险,独特的人文地理和社会形态的形成了独特的生产生活技能,彝族原始的攀爬、奔跑、跳跃、投掷、射击等等就是人类同大自然斗争中的活动方式,是生产劳动的基本技能。彝族体育活动,就是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背景下逐渐萌芽并最终形成的。如彝族式摔跤、射箭、射弩、彝刀、棍术、赛马、追羊、赶牛、飞石索、掷葫芦飞雷、荡磨秋、爬油杆、绵羊拉绳、踩跷板、顶头、角力、舞龙、舞狮、高跷等等。充分体现了彝族人民独特的山地行为文化、民族精神和生活习俗。这些传统的体育活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的起源与传承和彝族人民居住的生产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产生于原始宗教的彝族传统体育文化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神是游戏的恋人”,惟肖为妙地描述了体育与宗教的关系。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伴随着宗教活动的存在而逐步成形的。在彝族的传统生活习俗中,每逢节日族人聚会为进行祭祀活动,彝族先民们创造了具有较大动作难度和较强观赏价值的体育游戏和舞蹈,如荡磨秋、爬油杆、响铃舞、虎舞、斗牛、摔跤等活动,就是彝族传统的生活习俗与宗教信仰结合的产物。例如:居住在云南弥勒、宜良、昆明西山、文山、砚山、邱北、禄劝等地的彝族有每年一次的“抢烧鸡”习俗。云南昆明西山区谷律一带的彝族,有逢农历正月十五日荡秋千敬献星神的习俗。云南江川李家山出土的西汉早期青铜鼓腰纹上,刻绘有一组4人同玩一个磨秋的图案。图形中立一柱,顶上有一中轴上系有4绳,绳端各有一环,4个羽人作环转为戏,后人将之称为“羽人荡秋图”。云南峨山、石屏、建水的彝族“尼苏”支系有“祭龙”活动中有让男孩扮演豺狼虎豹,手持鸡肉在龙林中奔跑,而村民围追的“撵红眼豹”活动,也有纳入汉文化的舞龙、舞狮、踩高跷、跳龙等为求风调雨顺的体育活动。居住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彝族,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日祭星辰时,全村杀猪一头,每户分一份回家煮熟,在月亮升起时将肉与酒、果品摆放在磨秋架前进行祭供,焚香磕头,以祭祀神灵,然后在磨秋架上荡秋,以表示感谢神灵降福和祈求免灾。滇南彝族“火把节”要举行摔跤的祭祀体育活动,这是为免灾而举行的仪式,因而又称为“太平盛会”。“舞蹈是人――神交流的最佳媒介”,彝族以虎为图腾,在彝族中仍保留着正月十五日祭虎习俗,人们要跳祭虎的图腾舞“虎舞”。“跳月”、“响铃舞”含有体育因素的舞蹈也出自于彝族先民的祭祀活动中。“阿细跳月”原是民间广为流传的祭祀祖先、崇拜神灵的活动,随着民族生活、文化、科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