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和谐思想文化源渊和哲学基础
[摘 要] 和谐社会是人类古往今来不懈的追求和美好向往。在中国数千年悠久的文化传承中,和谐是其中最重要的理念之一,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探索和谐思想的文化源头和哲学基础对我们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和谐 和为贵 天人合一 文化源头 哲学基础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一个新型的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符合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的一个宏伟构想,是数千年来人类孜孜以求的共同理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早在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提出“合和”的理念,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儒家学说更是把“和为贵”作为实现其核心理念“仁”“礼”的方法论准则和标准。“和”的人文观念深深地渗透进社会的各个领域,陶冶并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从文化源头来梳理和认识和谐文化的精髓和脉络,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和谐的内涵和本质,更有助于深入贯彻落实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
一、《易经》和《尚书》是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两大源头
《易经》作为“六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文化的源头。阴阳是支撑《易经》哲学的两个基本概念,这两个方面的和谐与平衡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关键。那么,《易经》中所说的“大道”是什么呢?《庄子》说“‘易’以道阴阳”,《易经》也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因此,阴阳就是《易经》所要阐发的大道,是处于对立统一关系中事物的两个方面。
《易经》用阴阳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变化来解释宇宙万物运动的规律。当阴阳平衡时,卦就吉利,反之,就不吉利;阴阳严重失和时,甚至会有凶卦发生。从阐释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看,《易经》又可分为数、理、象三部分,故又称“三易”,如《比卦》为“比乐师忧”,比的意思是比附、亲和,指人与人之间、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如何比附团结、和谐相处的道理。对内如果做到亲善团结,就会吉利平安;对外若能和睦亲善,就会天下安宁。《比卦》九五曰:“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这里???“天子不合围”,指的是天子狩猎只是从三面围追禽兽,舍弃前奔的逃亡者,只捕杀迎面而来的投网者,有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之意。以此比喻九五之君的亲附光明和正大仁义之象,旨在警示君王应亲附百姓,仁爱万物。《泰卦》则直接显明地点明了阴阳平衡、和谐的重要性。其卦象上坤下乾,表面上与自然现象中的天上地下相悖,实质上,卦象反映的重浊之地在上、轻清之天在下,意味着阴阳相交,天地相通,万物化生,世界和谐,自然就是吉利的。
《易传》作为对《易经》阐释的主要典籍,在解释《易经》时,是从“和”的角度进行阐释,首次提出了“保合太和”的思想。“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说的都是人与外部世界的和谐。达到这种认识和境界的人,就是“知进退存之而不失其正”的“大人”“圣人”,实现了这样目标的社会就是古人眼中的“太和”社会。
《尚书》作为我国第一部史书,十分重视“德”,同时把德和治国安民的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以实现上下清明的和谐社会。如《尧典》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明于变时雍。”“俊德”是美德。“百姓”在春秋之前是指百官族姓。“雍”就是“和谐”的意思。就是说能够修明美德者,才能实现九族的亲睦;九族和睦了,就可以平理百官族姓,昭明礼义;百官族姓明理彰义,就会实现天下万邦的亲睦和谐。
司马迁的《史记》中称颂帝尧“百姓昭明,合和万国”,这是“合和”一词的最早出处,而其思想在《尚书》中早已体现。《尚书?洛诰》中说,只有“公称丕显德”,“惟公德明,光于上下,勤施于四方”,才能“奉答天命,和恒四方民”。“恒”,是普遍的意思。“和恒”,就是恒和,就是说万民皆处于和谐社会之中。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明德光于天地,勤政施于四海,才会呈现四方万邦之民遍享和谐的盛世景象。
《易经》提出了“保合太和”的哲学思想,《尚书》阐释了“协和万邦”“和恒四方”的政治理念。和谐社会的思想和哲学认知在这两部典籍中开始萌芽,并对后世的“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和谐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易经》和《尚书》可以看作是中国和谐思想的文化源头。
二、西周末年的“和”“同”之辩进一步发展了和谐思想
在和谐思想的发展、深化过程中,西周末年太史伯阳的“和”“同”之辩起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据史书记载,西周的最后一个帝王周幽王荒淫无道,独断专行,为了博得妃子褒姒一笑,不顾大臣劝谏,竟然烽火戏诸侯,伯阳敏锐地意识到西周必然灭亡,并将原因归结为周幽王“去和而不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金、木、火、水杂而成百物。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