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群体中相互作用.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七章 群体中相互作用

第十七章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金盛华 本章要点 * 群体及其形成机制 * 社会助长及其心理原因 * 性别助长 * 社会惰化 * 脑力激励法对问题解决的促进作用 * 群体决策理论 * 群体思维和群体极化 * 冒险转移 第一节 群体及其形成 一、群体的概念 二、 群体的形成 一、群体的概念 1、什么是群体 (1)群体的概念 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个体,为了某个共同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的彼此之间具有情感联系的人群。 (2)群体的核心 成员之间彼此有直接接触和交流,并发生相互之间交叉影响和情感上的认同感,形成“我们”的概念和归属。 (3)集群的概念 彼此之间没有目的导向的相互作用但却卷入相同活动的个体集合体。 2、群体的特征 (1)共同目标 这是群体形成的先决条件和原因,也是群体的重要特征。 (2)结构和规范 群体是有组织化的人群,每一个成员在群体中都占据一定的位置,执行一定的角色,承担一定的义务并享有一定权利。 (3)归属感和交互作用 群体成员对群体存在认同感,群体成员在群体内部会发生一定的交互作用。 3、群体的类型 (1)首属群体和次属群体 首属群体:由社会学家库利(C.H. Cooley,1923)提出的,指个人直接生活在其中,与群体成员有充分的直接交往和亲密人际关系的群体,也称为初级群体。 次属群体:按照一定规范建立起来的,有明确社会结构的群体。如公司、企业、学校等。 (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组织结构确定、角色分配明确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成员依照各自的喜好自发形成的,没有明确角色分化和权利义务规定的群体,一般形成于正式的工作情境之外。 (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 成员群体:个体为某个群体正式成员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成员归属于这个群体,对这个群体有较高的认同度。 个体在实际上没有参加,但接受其规范的群体,称为参照群体。 (4)面对面群体与虚拟群体 面对面群体:以直接接触为基础运行的群体。 虚拟群体:群体成员之间分布于不同的物理位置,可以跨地域、跨时间、跨越组织甚至国家界限,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进行沟通而形成的一种群体形式。 二、 群体的形成 1、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 (1)互动与共同目的 成员之间的互动是群体形成的前提。 共同的目的既是群体的特征之一,也是形成群体的重要因素。 (2)隶属需要 ①安全需要 ②地位需要 ③自尊需要 ④情感需要 ⑤权力需要 (3)工具作用与情境压力 工具作用:为了某种功利目的,因为群体成员的身份可以使得这个目标更容易达到。 高压力的情境会直接促进人们形成群体或加入群体。 2、群体形成过程 (1)交往 (2)共同活动 (3)目标一致 3、群体形成过程的认知因素 人们在三个水平上知觉社会: 把所有人都看作在人类群体中的一员的高级水平; 依据相互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把人们区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的中级水平; 把人们识别为单独个体的低级水平。 第二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一、社会助长 二、社会惰化 一、社会助长 1、社会助长及其性质 (1)社会助长 也称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与别人一起活动或是在电子监控存在的情况下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2)性别助长 金盛华 对于性意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的个人,异性的存在会导致特殊的行为效率增加。 (3)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 优势反应强化说 他人在场将抑制学习新的复杂的反应,但能助长已经学会了的成为优势反应的行为。 2、社会助长的心理机制 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 3、社会助长作用的应用——脑力激励法 (1)什么是脑力激励法 奥斯本 以群体讨论的方式,利用产生观念的过程提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问题解决方法。 (2)脑力激励法的有效性讨论 在心理学家具有严格控制的实验研究中,脑力激励的假说并没有得到一致的证明。 林格伦 脑力激励方法的问题解决促进作用,表现在它的“预热效应”(warm-up effect)之上。 二、社会惰化 1、社会惰化 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2、社会惰化的心理机制 (1)缺乏对群体的认同感 (2)集体努力模型 个体努力工作的条件有三个: 个体相信努力工作会有好的成绩、 个体相信努力工作会被认可 重视所得到的奖励。 3、社会惰化的跨文化一致性和预防 (1)跨文化一致性 (2)预防 群体成员之间有着亲密的交往,有着较高的相互认同; 工作项目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能够激发人们的工作动机,使得群体成员有着较高的自我卷入水平; 注重群体整体效益,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导; 强调协作精神的群体,群体的团队合作性较强时; 个体对群体充分的信任,相信群体成员也像自己一样努力时。 第三节 群体极化与群体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