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核苷酸代谢( 复习题)ppt.ppt.ppt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8.核苷酸代谢( 复习题)ppt.ppt

* * 主讲教师: 助教教师: E-mail: 第 九 章 核酸的降解和核苷酸代谢 第八章 一、核酸的酶促降解 (一)外源核酸的降解 核酸的消化在胃和小肠(主要)内进行。 (二)组织细胞内核酸的降解 组织细胞内含有分解核酸的酶。 (三)核酸逐步降解的有关酶 1、核酸酶(磷酸二酯酶) ⑴核酸酶的分类 ①根据对底物的 专一性分为 核糖核酸酶(RNase) 核糖核酸酶 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 非特异性核酸酶(DNA、RNA) ②根据切割位点分为 核酸内切酶 核酸内切酶 核酸外切酶 核酸内切酶:指作用于核酸链内部水解磷酸二酯键的酶。 ⑵核酸酶的作用特点 核酸外切酶:从核酸链的一端逐个水解下单核苷酸的酶。 2、核苷酸酶 核苷酸酶也称磷酸单酯酶,其催化的反应为不可逆。 核苷磷酸化酶广泛存在,催化的反应可逆。 核苷酶主要存在于植物和微生物当中,仅作用于RNA,不作用DNA,催化的反应不可逆。 核苷的降解产物嘌呤碱和嘧啶碱还可以继续分解。 3、核苷酶和核苷磷酸化酶 核苷分解有两种:水解和磷酸解,需相应的酶。 ① ② 二、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一)嘌呤碱的分解 1、嘌呤碱的分解途径 嘌呤碱的分解 人、灵长类及鸟类等嘌呤碱的最终代谢产物 人和灵长类等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特点: (1)环未打破; (2)最终产物: 尿酸; (3)嘌呤代谢障碍: 痛风症 尿酸是人体内嘌呤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尿酸以其盐类形式经肾脏排出体外。 非灵长类的哺乳动物、腹足类,嘌呤分解的终产物是尿囊素。 硬骨鱼类,嘌呤分解的终产物是尿囊酸。 大多数鱼类、两栖类、淡水瓣鳃类嘌呤分解的终产物是尿素和乙醛酸。 甲壳类、咸水瓣鳃类嘌呤分解的终产物是氨和二氧化碳。 不同生物嘌呤分解的代谢终产物各不相同。人和猿类以及鸟类、某些爬行类动物、昆虫等,嘌呤分解的终产物是尿酸。其他多种动物则将尿酸进一步分解,直到最后形成二氧化碳和氨。 3、人体嘌呤核苷酸分解部位、产物和痛风症 部位:主要在肝脏、小肠及肾脏中进行。 产物:尿酸。 痛风症:当白血病、恶性肿瘤等或食入高嘌呤食物时,血中尿酸升高,当超过0.48mmol/L时,尿酸盐将过饱合而形成结晶,沉积于关节、软组织、软骨及肾等处,而导致关节炎、尿路结石及肾疾患,称为痛风症。多见于成年男性。 (二)嘧啶碱的分解 2、部位:主要在肝脏中进行。 3、嘧啶碱的分解途径 1、结构: 嘧啶碱的分解 嘧啶核苷酸分解代谢特点: 环被打破; 终产物: NH3;CO2;β-丙氨酸和β-氨基异丁酸;后二者可继续分解代谢,亦可随尿排出体外。 人和某些动物可能在核苷酸、核苷和碱基三个水平上进行脱氨基作用。 三、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一)核苷酸生物合成的基本途径 1、“从头合成”途径:以核糖磷酸、某些氨基酸、二氧化碳等简单的原始物质从头开始,经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核苷酸的途径。 合成部位:主要是肝,其次是小肠和胸腺,而脑、骨髓则无法进行此合成途径。 “从头合成”途径是核苷酸生物合成的主要途径。 2、“补救”途径:指利用体内游离的碱基或核苷合成核苷酸,这一途径称为“补救”途径。 合成部位:脑、骨髓。 该途径对于正常生命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二)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 1、嘌呤核苷酸各个原子的来源 1~7为加上去的顺序 甘氨坐中间,谷碳站两边, 左手开天门,头顶二氧碳。 2、合成部位和合成过程 动物肝是体内从头合成嘌呤核苷酸的主要器官,其次是小肠和胸腺,而脑、骨髓则无法进行此合成途径。 合成部位:胞液 合成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①合成次黄嘌呤核苷酸(IMP); ②通过不同途径分别生成AMP和GMP。 3、IMP(次黄嘌呤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IMP的合成过程分11步反应,如下图: ATP AMP Mg2+ PRPP合成酶 酰胺转移酶 合成酶 转甲酰基酶 羧化酶 合成酶 合成酶 合成酶 裂解酶 转甲酰基酶 环水解酶 FH4 N10甲酰FH4 延胡索酸 (α-PRPP) 第一次闭环 第二次闭环 H (β-) 特点分析: IMP合成从5?-P-核糖开始的,在ATP参与下先形成PRPP; 再以PRPP为起始物,逐渐增加原子直接合成IMP; 耗能的过程:5ATP, 6 ~P; 有两次一碳单位转移的反应, FH4是载体,均为: N10-CHO-FH4 →C2 和C8 ; 先合成咪唑环(右环),再合成嘧啶环(左环); PRPP为α-型,5-磷酸核糖胺为β-型。 嘌呤的各个原子是在PRPP的C1上逐渐加上去的。由Gln、 Gly、甲酸、CO2 、 Asp提供N和C。

文档评论(0)

138****73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