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学案(新人教版).docVIP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学案(新人教版).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学案(新人教版)

第4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学习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2、揣摩体会文中语言,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3、感受雨果博大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接受珍视人类文明成果,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熏陶。 预习导学 1、下面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恍惚 荒谬 地窑 不可名状 B. 脏物 琉璃 晨曦 荡然无存 C. 匍匐 鞠躬 拂晓 丰功伟迹 D. 制裁 赔偿 恳切 永垂不朽 2、句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只要你一走进博物馆或展览馆,那各式各样的竹制品,真可说是琳琅满目,叫人_________,街的两边全是摊点,摆着的挂着的东西万紫千红,令人________,细瞧花盆,那千奇百怪的模样令人_____:废暖瓶壳,破旅行杯,掉提手的小塑料桶,用过的可口可乐罐…… A. 眼花缭乱 应接不暇 啼笑皆非 B. 应接不暇 眼花缭乱 忍俊不禁 C. 应接不暇 眼花缭乱 啼笑皆非 D. 美不胜收 应接不暇 忍俊不禁 3、走近作者 查资料积累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合作探究 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找出作者评价圆明园的语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3、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 4、精读文中5—10节,找出其中精彩的语句进行赏析。 5、作者对圆明园的评价和对侵略者的嘲讽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性格特征? 当堂检测 课内文段阅读: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1)、解释下列词语。 荡然无存: 富丽堂皇: (2)、请你找出选段中的两组对比,并分析其作用。 对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表现中心意思起到了什么作用? 4、选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8****93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