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科学文化差异对比 .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西方科学文化差异对比 .doc

中西方科学文化差异对比 作者 赵晨希 【摘要】郑和下西洋和地理大发现透视中西科学文化的背景;徐光启和利玛窦的《几何原本》解读中西科学文化的观念;“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寻找中西科学文化的基因;历史壮丽宏阔的全景与耐人寻味的细节。 关键词:科技文化 差异对比 历史剖面 文化是在政治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科学的文化更是其提炼和总结。中西方由于在政治、经济、地缘、宗教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科学文化的形态和生态也存在较大差异。历史事件的发生,历史人物的作为、历史现象的形成与众多原因有关,一段历史的出现是经历无数先决条件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即一个恍然大悟的必然结果。本文将通过对历史剖面的分析,从科学文化的背景、观念和基因着手,对比中西方科学文化的差异。 郑和下西洋和地理大发现透视中西方科学文化的背景差异 中国明代杰出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与西方哥伦布等人的“地理大发现”是在东西方历史、人类航海史乃至人类历史上产生巨大和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二者同时走向海洋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具有重大差异,而它们不同的航向更是具有耐人寻味的象征意义。那么从科学文化的维度来分析者这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又会有怎样新的结论呢? 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固然同样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自然知识,促进了当时航海、造船、天文、地理等知识的发展,但它们对中西方科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迥异却是不言而喻的:西方由此引起了近代科学革命,而中国的科学发展模式却依然如故。梁启超曾发出感叹:“则哥伦布之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造成这样两种结果的中西科学文化背景差异不容忽视。 学者夏劲在学术文章中写道:“15世纪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萌芽,货币成为普遍的支付手段,引起欧洲封建各个阶层、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对贵金属的炽烈渴望,《马可波罗行记》则为人们提供了理想的福地。但土耳其人控制了商路,迫使欧洲各国希望探寻一条从海上通往东方的新航路。西方的航海活动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他们注重黄金与香科,觊觎新的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冒险家们为此采取了一切手段,国内的财富得到了迅速积累,引发了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人类进入了资本主义的新纪元。同时,航海贸易的开拓、商品交换的活跃促使西方掀起了巨大的航海热潮,开始了欧洲向已知的和未知的世界进行资本主义殖民征服的大进军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极大地刺激了航海科技活动的兴起,航海活动中所提出的大量新课题从根本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和应用反过来满足远航探险发展的需要,导致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积累的急剧扩张。可以说,西方航海探险活动是经济文化的产物,体现了经济与科技之间的良性互动。 反观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直至明代中叶在古代世界始终独占鳌头,明代郑和的航海活动规模更是达到举世无双的高度,但它并没有如西方一样,成为促进国家富足与发展的动力,相反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最终“罢西洋取宝船”,因为它的目的是宣扬国威,它采取的是“泽被四海”外交思想,是“厚往薄来”的贸易政策,它服从于强化皇权政治统治的需要,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文化的产物。政治文化虽然在客观上也能够推动科技发展,郑和下西洋的活动的确推动了当时造船与航海技术的发展,但这往往是畸形发展,使科学技术局限于满足封建统治阶级经济上的实用功利与生活上的奢侈享受,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得不到正常的发展,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和传统航海事业均缺乏新兴社会力量带来的创新活力。并且,这样大规模的政治性航海活动是需要强大国力支撑的,一旦国势衰微或是统治者改变喜好,政治支持消失,活动就会中止,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无从谈起。 2、徐光启和利玛窦的《几何原本》解读中西科学文化的观念差异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教名保禄,汉族,上海县人,中国明末和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官至礼部尚书。 利玛窦,的耶稣会,学者。万历年间来到居住。其原名中文直译为玛提欧·利奇,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号西泰所撰《利子碑记》上说:“万历有泰西儒士利玛窦,号西泰,友辈数人,航海九万里,观光中国。” 历时一年,《几何原本》译出六卷,刊印发行。徐光启抚摸着此书,感慨道:这部光辉的数学著作在此后的一百年里,必将成为天下学子必读之书,但到那时候只怕已太晚了。 明朝时《几何原本》并没用得到重视, 致使徐光启逝世后《几何原本》迟迟不能翻译, 以至于被埋没。 后来明朝灭亡, 清对此书并不关注 。虽然重视西学, 但是很可惜《几何原本》这样重要的著作还是没用,没能继续完成徐光启的遗愿。 利玛窦作为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其自身所具备的人文主义思想元素在西学东传和中学西传的过程中发挥了

文档评论(0)

zhangningcl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