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战痘记(二)人痘接种术故乡
战痘记(二)人痘接种术故乡
数千年以来,天花到处肆虐逞凶,造成世界大量人口死亡和不幸,中国人也深受其害。唐宋以来,中国的天花发病人数逐渐增多。15世纪之后,由于交通便利,人员来往更加频繁,天花开始在中国广泛流行。因此,关于天花的记载,史书上也逐渐多了起来。唐代官宦世家出身的王焘,经过数十年努力,编纂成医学巨著《外台密要》,其中记载:天行发斑疮,须臾遍身,皆带白浆。被清代皇帝赐名“高尚先生”的名医刘完素,在他的医书中这样写道:小儿疹痘未出,误以热药发汗,致使阳热转甚,则重密出不快,多至黑陷而死。出生世医之家的明代著名儿科医生万全,在他所著的《家传痘疹新法》中说道:痘本胎毒,俗名天疮,虽疠气之传染,实杀机之显彰。(图1)(图2)(图3)(图4)(图5)
那么在中国谁是最早记录天花疫情的人呢?打开晋代医学家葛洪于???元303年著的《肘后救卒方》一书,人们发现有这样的文字:比岁有病时行,乃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创,皆带白浆,随?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治得差者,疮瘢紫黑,弥岁方灭,此恶毒之气。(图6)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所研究员郑金生解释这段话的意思:近年来有一种病流行,病症状是头面和全身很快发出一种疮,疮的样子就像火烧过一样,而且疮头有白浆,把疮口?开,白浆流出,但即又生长出来。患病厉害者,多数死亡,治好的,也会留下紫黑色的瘢痕,过一年才能消失,这是由恶毒之气引起的疾病。
葛洪生于晋太康四年,即公元283年。他因著有《肘后救卒方》三卷和《玉函方》百卷,而为中国著名医学家。
对于不幸感染天花的人,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来治疗呢?《肘后救卒方》中的药方是:取好蜜通身上摩,亦可以蜜煎升麻,并数数食,又方,以水浓煮升麻,绵沾洗之,若酒渍弥好,但痛难忍。(图7)
郑金生说:第一方的意思是,取好蜜通身涂抹,或者用蜜煮升麻,然后频繁地饮服。第二方的意思是,用水煮升麻成浓液,用棉蘸上药液涂抹疮面,如果用酒去浸渍升麻更好,但会引起剧烈疼痛,令人难忍。
医学界普遍认为,葛洪对天花症状和治疗药方的记述,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那么,天花是哪一年,又是通过什么渠道传入中国的呢?葛洪在《肘后救卒方》中记载:天花是建武中,于南阳击虏所得,乃呼为虏疮。
郑金生说,建武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其时为公元25年至56年。即在公元一世纪,天花进入中国,和发生在南阳的一场战争密切相关。
有人推测:当时有敌军入侵南阳,守城士兵奋勇抗击,经过几昼夜激战,终于把敌军击退,并抓获大批俘虏,可没多久,俘虏中一种疾病就开始流行,此疾病即是天花。
刘秀的大军在建武中期,会在哪里征战和击虏呢?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建武十八年即公元42年,正好是建武中期,将军马援曾经率领大军南征交趾,交趾的地理位置,是在今天越南的中北部一带。
交趾在秦朝时,已划入中国版图。秦始皇曾经在南方设桂林、南海、象三郡,其中的象郡,就包括交趾。那么,马援为什么要率领大军南征呢?
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副教授甄橙说:当时,在交趾有两个非常有名的人物,一位名叫征侧,一位名叫征贰。她们虽是女性,但却勇猛顽强,桀骜不驯,屡屡犯事。当地的太守欲将两姐妹绳之以法,却激起她们造反。
据史书记载,征侧、征贰一呼百应,先后攻下60余座城池,并自立为王。南疆动荡的告急文书,很快送到刘秀手中,刘秀勃然大怒,授马援为“伏波将军”,讨平叛乱。马援率领大军行数千里,终于到达交趾。当时南方被视为蛮夷之地,气候炎热,潮湿多雨,遍地毒雾瘴气,行军作战异常艰苦。马援仍迅速地平定了叛乱,并将征侧、征贰抓获斩首,“伏波将军”的大名,从此在南方流传下来。建武二十年,即公元44年,马援班师凯旋,在清查军队人数时,发现几乎近一半的官兵因瘴疫而亡。大多数学者认为,当时的瘴疫主要是指天花。明代医学家万全也认为,痘疮是马援南征交趾时带回中原的。(图8)(图9)
葛洪在《肘后救卒方》中明确提到虏疮是汉军在南阳战斗中,从俘虏中传染而来,而交趾的地理位置远在中国南方,万全的说法岂不是和葛洪的记载相矛盾吗?为此,有学者做了认真考证后指出,葛洪《肘后救卒方》中的南阳是笔误,它所指的应是中国南疆的交趾。因此在中国古代的一些著述中,在谈到天花的源流时,都认为马援南征交趾把天花最早带到中原的说法可信。
唐朝和五代时期,被人们称为豌豆疮的天花开始出现在文人墨客的文章和诗篇中。
到了北宋之初,天花开始以痘疮为名,中医把它归属到小儿科病类。有人推测,在宋代天花侵袭的对象主要是儿童,因成人已具备免疫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教授王健伟说:古人发现,如果一个人得过某种传染病,他在以后可能终身不会再得,或者说在很长时间内不会再得,就是得了,他的症状也比较轻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