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议刘希夷诗歌大众性
简议刘希夷诗歌大众性
摘要:刘希夷是唐初一位著名诗人。他生活在唐初经济发达的时代,在自由开放思想的影响下,诗歌随时代的变迁,由宫廷走向生活,走向大众;他的诗歌采用乐府旧题,自然流畅,通俗易懂,运用比兴的手法简单,无人为雕琢痕迹,无论是语言或内容上,都足传当时而名后世。
关键词:刘希夷 诗歌 大众性
刘希夷(651-678),字庭芝,唐初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希夷自幼勤奋好学,美姿容,好谈笑,精通音律,善弹琵琶,能歌善咏,饮酒至数斗不醉,落魄不拘常检。幼年丧父后,随母在外祖父家居住至20岁,始返归汝州故里。24岁登进士榜。但希夷不愿做官,遂入巴蜀,游三峡,下扬州,饱赏祖国山川美景,赋诗抒怀,刘希夷的游历不仅使他获得了深刻的生命感触,亦是他诗歌创作的高峰期和成熟期。
自从江南游归之后,刘希夷寓居东都洛阳,其诗艺达到极致,留下《故园置酒》和《代悲白头翁》二诗。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希夷从洛阳回汝州,大醉后被人用土囊压死,死时仅28岁,葬于风穴寺南。
刘希夷善为从军闺情诗,词旨悲苦,词情哀怨,多依古调,体势与时不合,遂不为所重。后孙昱撰《正声集》,以希夷诗为集中之最,由是大为时所称赏。有集十卷及诗集四卷。《全唐诗》收录刘希夷诗35首。总的来说,百年来对刘希夷的研究缺乏开拓性与系统性;对诗人生平经历与诗人作品结合度的研究不够。学界留疑,有待我辈探索之。
一、刘希夷诗歌大众性的成因
唐初,由于富庶的经济,让越来越多的诗人得以摆脱生产劳动的束缚,潜心于诗歌的写作和研究;造纸业、印刷业的发展,为诗人们互相交流思想,切磋诗艺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安定的社会,为诗人们漫游祖国各地、开阔视野提供了有利环境;由于漫游,他们对祖国壮丽的山河和各地人民生活有了更广泛更深入的接触。再加上从军出塞得以深入到西域和中亚等地区,使文人的视野更加开阔、精神生活更加丰富。
在思想领域表现出了自由开放的时代特点。从太宗到高宗乃至武后,为了适应上升变革时期的社会形势,在不危及国本的大前提下,对各种社会思潮予以兼融并蓄。或大力扶持、或听任自由、或取长补短。结果,儒学昌明、佛教??旺、道教盛行。从域外传来的景教、摩尼教等宗教,也在内地传播。在上层社会的影响下,士夫文人阶层也具有了开放的心态和宽容的作风。初唐诗人大多随意出入三教之间。他们既崇尚儒家积极进取的传统,尤重经邦济世的现实之功,却又轻视皓首穷经的酸腐儒生;他们既向往佛道隐逸避世的生存境界,追求心灵的闲适平淡,也不乏张扬个性、愤世嫉俗的冲天一怒。他们还仗义疏财,好勇尚武,脱略使气。“常常似儒而非儒,似佛而非佛,似道而非道,一任性情,独立自尊。”士夫文人的开放心态、宽容作风、自主意识既推动了思想的进一步自由开放,又促进了诗歌审美风尚的革新,无不在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影响诗歌的发展。
儒家思想通过“初唐四杰”、刘希夷、张若虚等人实践者“从宫廷台阁走向江山朔漠”的开拓。历史给了他们前所未有的机遇,使他们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布衣卿相。而他们也要反过来创造历史,去实现祖祖辈辈的儒家学者所未能实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初唐四杰”、陈子昂、刘希夷、张若虚等儒家诗人用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者自己的诗学主张。因而,他们笔下的诗歌,不再是显露修养、卖弄才华的工具,而是指点江山、言志抒怀的手段。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书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和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里面有仕途的坎坷,但坎坷并非绝望;这里面有命运的悲凉,但悲凉并消沉;这里面有羁旅的乡愁;但乡愁并非凄凄楚楚;这里面有人生的不平;但不平并非恩恩怨怨;这里有对青春易逝的叹息,但叹息声中思考着宇宙的永恒。至此,诗歌才开始大规模地走出宫廷、台阁,重新移向江山朔漠;至此,麻痹了百余年的情感才开始复苏,重新恢复了创造力;一种社会的责任感和生命的悲剧意识极其凝重地交织在一起,升华着……至此,受儒家影响的诗人们更自觉地反映生活,抒发自我。他们的诗歌让人们依稀看到了盛唐诗歌的气象。
总之,在自由开放的思想的影响下,初唐诗歌或崇尚自然,追寻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