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看见》采编特色和叙事技巧
《看见》采编特色和叙事技巧
【摘要】当代电视专题有很多引人注目的东西,央视一套的专题栏目《看见》独具特色。本文从新闻学基本原理出发,试图借助文本学和受众心理学,分析栏目的稿件采编特色和声画传播的叙事技巧,力图从整体上把握电视专栏价值实现的内蕴机制,以资探讨。
【关键词】《看见》;微观叙事;叙事手法
《看见》于2010年12月6日首播,是央视一套改版后一档纪录现实题材的专栏,自2011年8月7日起节目调整为日播版和周末版。栏目以影像纪实的方式聚焦人物,以理性、平衡、深入的精神内核诉说着时代故事,让微观的个体成为宏大历史背景中最真实的注脚。观众在见证“他者”的同时获取一种精神内省,从而集聚成一股改变社会现实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栏目独立的风格特色、适宜的叙事手法和观众的认同。下面我们从稿件采编特点、文本叙事手法和受众接受的角度探究电视专栏《看见》价值实现的内蕴机制。
个性突出,传播独具特色
柴静在节目中对栏目名称“看见”做了这样的阐释:“有一个作家说过,人人都知道什么是石头,但我的任务是要让你看见它,感觉到它。这个时代每天都在发生大量的新闻,但我们的任务是要让你看见新闻中的人,感觉到人的存在。”《看见》栏目选题涉及面广,但有一个统一的基调即人文关怀。《最美妈妈》讲述杭州英雄母亲面对坠楼儿童伸出双手时的果敢与勇气,《为了顺治》讲述贫困的重症患儿顺治爹拒绝社会援助背后的困惑等。节目通过展示人物的价值选择、生活经历、生存状态,揭示时代背景、历史潮流、社会面貌,以显微镜式的视角来观察“他者”,在这种观察中显现深埋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内部的思考。消费主义语境下时间的稀缺性与现实的浮躁性,使体察他者、推己及人变得不再那么容易。《看见》的价值正在于通过专业的声画传播使得理解“他者”变得可能并转化为现实推动力。下面我们通过节目个案的研究,破解其风格特性。
第一,以受众为导向的微观叙事。“接受美学”①的提出者尧斯认为,一个作品即使印成书,读者没有阅读之前,也只是半完成品。对于电视专题片而言???一样,其信息价值依赖于受众的解读和理解。栏目中经常出现的“为什么”、“怎么样”的问询,实际上是传者与潜在受众精神交往的体现,是记者组稿时的自我设问,隐含着记者对“受众期待”的预判。《看见》从日常话语入手,将减肥、教育这类茶余饭后的谈资通过《为了“零号”身材》、《虎妈的战歌》这样的节目表现,更富有典型性。在这一过程中受众间接参与到题材建构,成为隐性的意见提供者。节目选取的话题与受众生活紧密相关,同时富有争议性与代表性,收到良好的收视效果。节目注重人物的微观揣摩及细节表现,如《游戏人生》中儿子十年未归,父亲再见到儿子时儿子已病入膏肓,就有了受访者“绕过脚走到身边”、“像看一个陌生孩子一样”、“一句话也没说”这样的语言来刻画一个父亲的心情。
第二,以时代为坐标的价值建构。《看见》侧重于观察变化中的时代生活,用影像纪录事件中的人并刻画这个飞速转型的时代,关切他人的冷暖、感知、思想与渴望。没有价值观念,就没有选择材料所必需的原则,也就没有真正的认识。[1]从柴静对姚晨的采访中我们不难总结出这样一个关键词――“公民”,公民社会正是一种时代的渴求。此时她不是一个娱乐大众的明星,而是作为这个时代的一分子以“公民”的身份出现在栏目中,传递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社会公共责任的主动担当。《生男?生女》中通过李砚华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没有儿子的家庭在一个闭塞的农村中所承受的伤痛与记忆,既是个体事件也是一个时代的烙印。栏目的微观叙事牵动每一个人并关乎整个时代。栏目以个人化的表达汇聚成时代的感情,包含着对自由和权力的关注,对人之尊严的维护、对社会公共空间的监督、对恶的鞭挞与善的维护等。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说,时代与时代的交接中,一旦我们看到了前方的道路,我们就可以以个人和集体的力量来施加我们对时代的影响。
第三,以深入为前提的主题提炼。信息作为自在物,其本身并不具备价值倾向。而价值的体现来自栏目记者深入事件的洞察力与分析力。传者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敏锐捕捉,将生活中的冲突与矛盾进行提炼与整合。而我们正是在这种提炼或整合中获取间接经验形成认知模式或价值规范。药家鑫案已成历史,但它留下的影响和思考却远未停止,《专访药家鑫案双方父母》这期节目,在探寻药家鑫的人格成因和个性缺陷的同时,深入反思这一悲剧背后责任教育的缺失,具有警示作用。《最初的梦想》讲述了追逐梦想的故事,展示了清华学生宏伟蓝图与现实困境间的冲突、卖菜小姑娘生存环境与纯真梦想的对照、卖包子大学生梦想的妥协与重建,不同的人物故事以相同的主题为主线铺陈开来,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示新闻事件的内涵和意义,增加新闻报道的自身价值,通过灵活的信息处理方式和组稿方式达成情感的递进和主题的升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100例颈椎病综合康复治疗临床分析.doc
-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doc
- “生本”德育生动表达.doc
- “生活德育”使课堂焕发新生机.doc
- “生活方式”成为教师职业观教师职业幸福感真正来源.doc
- “生活味”过浓引发思考.doc
- “甲减”,最容易让女性忽略健康隐疾.doc
- “电大精神”守望者孙绿怡.doc
- “电视鲁军”崛起三大关键.doc
- “电视谈话节目”畅销原因.doc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6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检测) (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3讲 酶和ATP(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9讲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8讲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