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府信息公开司法解释明确一件事.docVIP

关于政府信息公开司法解释明确一件事.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政府信息公开司法解释明确一件事

关于政府信息公开司法解释明确一件事   热闹一时的国务院决定98家中央部门公开“三公”经费的话题,随着8月底外交部宣布它的“三公”经费属于国家秘密而告一段落。虽然舆论(包括大众媒体和自媒体)对很多部门的迟缓拖拉、内容的参差不齐以及连究竟应该是哪98家部门也是一个谜团等等不无非议,但是由于没有得到权威部门的任何响应,也就逐渐淡忘。笔者只是看了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司法解释《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又想起了“三公”话题中的一个小插曲,就是有一位名叫李劲松的律师,因为恭候外交部门实在等得有点不耐烦,就向它们发去了EMS,要求他们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提供关于“三公”经费的信息(政府的“财政预算、决算报告”属于“条例”规定“重点公开”的内容),但还是似泥牛入海无消息。   李劲松作为律师,对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内容自然是很熟悉。他的做法是根据“条例”的第二十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照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向行政机关申请获取政府信息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包括数据电文形式);……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申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联系方式; (二)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内容描述; (三)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形式要求。”而后面第二十四条则规定:政府部门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   李律师的这段经历,也曾被传媒拿来说事。其实在此以前,也曾经有不少人士,想通过申请公开的方式来试验政府部门公开信息的诚意和水平,借以推进信息公开。例如据新华社的《?望》周刊报道:2009年河南南阳有一位名叫王清的公民,向上至南阳市委下至一个区的蔬菜办分别发了181封信,要求公开单位主要领导成员名称、履历、分工,以及各部门具体职能、通信地址、负责人名称、举报电话和举报电子信箱以及“三公”消费等信息,但是只得到18封回复,没有一件是满足他的申请的。《?望》据此说明,政府信息公开看起来像个空架子。   现在,最高法院司法解释明确了,李劲松、王清,他们的申请不能被满足并非政府工??做得不好,而是符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这里的关键是如何理解第二十条里提到的第十三条,条文为:   “除本条例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的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还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国务院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   这一条,曾经被说成是有效地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重要途径。既然是公民行使权利,那么自然无需说明理由,所以前引第二十条所规定提出申请的三点,并没有包括要求说明申请信息的用途、目的等。而政府是提供信息的义务方,所以接下来的第二十一条,则规定政府如果不予公开的话,应该说明理由。正因为这样理解十分顺理成章,人们往往忽略了第十三条在申请获取信息这句话前面的副句,以为只要向政府申请了,政府就一定要响应,如果不属于不能公开的信息,就一定要提供。   现在,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第五条就此作出规定:   “被告以政府信息与申请人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无关为由不予提供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原告对特殊需要事由作出说明。”   这表明,第十三条的规定并不是仅仅对“条例”规定政府主动公开信息的内容尚不能满足需要而作泛泛的引申,它必须按照常规抠着法条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如:必须是“自身”的,而不是他人、社会的;必须是与“生产、生活、科研”有关的,而不是兴之所至的;必须具有某种“特殊”的需要,而不是满足知情权之类的泛泛之谈。如果申请人不能说明这些,就足以构成政府不予提供的理由。如果申请人不接受,诉至法院,他就必须对以上事项负有举证责任。毕竟是最高法院,用词是十分讲究的。民告官,按照行政诉讼原则,举证责任在官,规定民一方有举证责任不符合行政法原理,所以用了较为轻巧的“说明”一语。但是“说明”与“证明”在实际操作上有区别吗?   可不是,司法解释的第十二条,在规定应予驳回原告诉求中就有一项:“不能合理说明申请获取政府信息系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且被告据此不予提供的。”就是说,即使有关信息并不属于不能公开的范围,即使是“条例”中规定应该主动公开而没有公开的信息,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不到位,但是你如果说不出有什么特殊需要,与你自身有什么关系,你就无权申请。你去打官司,是不能得到法院支持的。   这样的讼案和判决是发生过的。2008年,律师袁裕来为委托人向安徽省政府申请某争议的行政复议,政府决定中止复议,发出通知书。袁要求政府提供通知书中提到的“法律政策”和“向有关机关请示”的情况,未得满足,遂起诉安徽省政府不履行信息公开义务。法院认为,原告申请被告公开的政府信息,与原告自身生产、生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