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孙汉董 植物化学领域“硬汉”.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孙汉董 植物化学领域“硬汉”

孙汉董 植物化学领域“硬汉”   韧性和不屈的性格陪伴着孙汉董走过了大半生,正是这种韧性和不屈的性格成就了他的科研成果。使孙汉董成为了今天世界闻名的植物资源和植物化学家。      第一印象中的孙汉董,中等个子,满头银发,一副方形宽边眼镜,一身整洁的休闲打扮――谦逊、随和、儒雅,走近他,你便发现,孙汉董虽没有魁梧的形象,却是一条汉子,一条从红土高原的沟沟坎坎里摸爬滚打出来的大山一样“板扎”的汉子。      带着“工程师”的梦走进化学   1939年11月,正值兵荒马乱的年月,孙汉董出生在保山城南门外的一个农家小院里,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勤恳耕作的农民。   望着刚出生的小家伙,父亲在喜悦的同时又有点发愁。孙家并不富裕,孙汉董还有三个哥哥。一家人靠田吃饭,遇到收成好的年份,全家基本还能有个温饱;碰上年成不好,就只好拉饥荒了。不过??看着小家伙滴溜溜转的黑眼睛,念过几年书的父亲坚定地告诉母亲,再苦再穷也要把娃儿拉扯大,而且要让他们识文断字。   孙汉董稍稍记事的年龄,正值滇西抗战时期。他的家就在滇缅公路旁,一辆辆军用卡车常常没日没夜“轰隆隆”从隔墙边开过。那些不吃草却跑得很快的“铁牛”叫孩子们备感新鲜,孙汉董和玩伴们常常站在路边看稀奇。后来,又有“铁雀”轰鸣着从天上飞过,尽管有老人让他们躲远点,可他们仍然抗拒不了诱惑要往路边跑。   后来,在外边跑小生意的叔叔告诉他,天上飞的叫飞机,地上跑的叫汽车。飞机和汽车都是“工程师”造的。当时,孙汉董并不明白什么是“工程师”,只知道能让汽车跑起来、能让飞机飞上天的“工程师”很了不得。于是,爱做梦的孙汉董常常梦想自己长大后当一个“工程师”。   7岁那年,父亲把孙汉董送进了保山南关小学。在一个深秋的早晨,迎着晨曦,背着母亲熬了好几个夜晚、用一块土布一针一线缝制的小书包和父亲用推刨推得很平整、刷了好几道墨汁的小黑板,孙汉董踏上了他的圆梦之旅。   一天,经常在中缅边境做小生意的叔叔,给了他一把塑料牙刷。一把塑料牙刷如今只值几毛钱,可在20世纪50年代,那可是稀罕货。它们大多来自英国,转道缅甸进入中国,在国内不仅价格贵,而且很难买得到。当时,孙汉董班里很多同学都没有牙刷,他们用的是那种用木头和又粗又硬的棕毛制成的老式牙刷,刷牙时,不仅扎得人难受,而且满嘴都是毛。拿着那轻巧、方便、美观的塑料牙刷,孙汉董爱不释手。叔叔告诉他,那是化学材料制成的。这是多么神奇的材料啊!   “化学真了不起,能制造出这么好的东西。”孙汉董开始对化学产生了兴趣。或许,正是源于这份兴趣和爱动脑筋,孙汉董从此爱上了“化学”。   从一个农家娃到世界一流的植物化学家,命运对孙汉董来说总像是一张粗砺的砂纸。如果是个柔弱的人,他可能早就被这张砂纸磨砺得千疮百孔了,可他是条汉子,粗砺的砂纸在他身上雕塑出的,却是他更加坚硬的线条。   1958年,孙汉董高中毕业,考进云南大学化学系。父亲给了他一套家里用了多年的被子,哥哥给他买了一张车票。从未出过远门的孙汉董,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远游。一辆老式的、烧木炭的客车,载着年轻的孙汉董和他火热的梦想,在路上颠簸了四天,才从保山赶到昆明。孙汉董已记不清初识昆明的情景,但他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心情。他只有一个念头,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要珍惜。   孙汉董记得,大学时饭是限量供应的。他和同学们在食堂吃饭,10人围一张桌子,不管是包谷饭还是蚕豆饭,反正一桌就是一脸盆。同学们个个都是壮小伙子,放开了吃谁也不够。一盆饭该怎样分才公平呢?大家开动脑筋,特制了一个模子,用模子往脸盆里一压,刚好将一盆饭分成10块,一人一块。没有油水的饭抵不了多少事,常常天还没黑,肚子就饿得咕咕叫,有时实在饿得不行了,就喝点凉水熬过去。熬来熬去,孙汉董熬成了皮包骨头,1.7米的个头,才有50多公斤。可凭着他身上的那股韧劲,大学的艰苦岁月,他始终保持德智体名列前茅。   1980年,“孙博士”要到日本留学,去拿博士学位了。那一年他40多岁了,还有两个未成年的孩子,而且对日语一窍不通。有人说,都到不惑之年了,好好过日子吧,还折腾什么呢?但孙汉董仍然毫不迟疑地选择了出国留学,从事药用植物的研究。   他当时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语言。上大学时,孙汉董学的是俄语,到了植物研究所,赶上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专家从中国撤走,俄语几乎没有了用武之地。为了看资料,他又重新开始学英语,几年下来,几乎能看懂英语资料了,没想这回又要学日语。这对于一个40多岁、拖家带口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沉寂和被压抑了近20年的孙汉董不愿因语言障碍再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他咬咬牙,从日语最基本的五十音图开始学起。   刚到日本时,他为国外的现代化发展所震惊。他把牙一咬,有差距我就赶上你。他用自己的勤奋赢得了日本老师和同行的尊重。当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