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医学ppt课件】头痛
头 痛 概述 头痛是自觉头部疼痛的一类病证,见于多种疾病之中。 可见于西医学的高血压、偏头痛、丛集性头痛、感染性发热、脑外伤及五官科疾病等。 二、病因病机 外感头痛 风邪为主,多兼寒、湿、热,上犯清窍,经络阻遏 实证 恣食肥甘,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阻滞脑络; 外伤跌仆,气血瘀滞,脑络被阻; 内伤头痛 本虚标实: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阳妄动,上扰清窍 虚证 肾阴不足,脑海空虚,清窍失养; 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气血不足,脑失所养 实证:不通则痛 虚证:不荣则痛 三、与头有关的经脉 1、巅顶部:足太阳、督脉“上额交巅”;足厥阴经“与督脉会与巅”。 2、额部、额角:足阳明经“循发际至额颅”;足太阳经“上额”;足厥阴经“上出额”。 3、头角:足少阳经“上抵头角”。 4、后枕部:足太阳经“别下项”。 阳明头痛——前额痛; 少阳头痛——侧头痛; 太阳头痛——后枕痛; 厥阴头痛——巅顶痛。 四、辨证 外感头痛:起病急,病程短; 内伤头痛:起病缓,病程长。 外感头痛:头痛连及项背,兼有外感风寒或风热或风湿表证 内伤头痛: 肝阳头痛:头胀痛,多在巅顶部 痰浊头痛:头痛昏蒙,兼痰浊表现 瘀血头痛:痛如锥刺,痛处固定不移,有外伤史 血虚头痛:头空痛,兼头晕耳鸣及血虚或阴虚表现。 五、治疗 1、基本治疗 (1)外感头痛 治法:祛风通络止痛 取督脉、手太阴肺经、手足三阳经为主, 毫针用泻法,可拔罐或点刺放血。 主穴:列缺、百会、太阳、风池 方义:列缺为肺经络穴,宣肺解表,祛风通络; 太阳、百会疏调头部经气 风池祛风止痛。 配穴: 分部配穴: 前头痛:印堂 攒竹 合谷 内庭 后头痛:天柱 后溪 申脉 侧头痛:外关 率谷 足临泣 头顶痛:四神聪 太冲 内关 辨证配穴: 风寒头痛:加风门 风热头痛:加曲池、大椎 风湿头痛:加阴陵泉 (2)内伤头痛 实证 治法:疏通经络,清利头窍。 取督脉、足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毫针用泻法,瘀血头痛可阿是穴放血。 主穴:百会 头维 风池 配穴:肝阳上亢—太冲 太溪 侠溪 痰浊头痛—太阳 丰隆 阴陵泉 瘀血头痛—阿是穴 血海 膈俞 内关 分部配穴同上。 方义:百会、头维:疏通头部经络气血 风池:活血通经,清利头目 虚证 治法:疏通经络,滋养脑髓。 取督脉及足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毫针用补法。 主穴:百会 风池 足三里 配穴:血虚头痛—三阴交 肝俞 脾俞 肾虚头痛—肾俞 太溪 悬钟 方义:足三里:补益气血,滋养脑髓 百会:疏调气血,风池活血通经,调和气血 2、其他疗法 1)电针:针刺以上穴位后,加以连续密波或疏密波,30~45分钟。 2)耳针:枕、额、脑、颞、神门 毫针刺或压豆。顽固性头痛可耳背静脉放血。 3)皮肤针:重叩太阳、印堂及阿是穴,出血,适用于外感头痛及瘀血头痛。 4)穴位注射:选用维生素B12、维丁胶性钙、当归注射液,穴注风池、曲池、足三里等穴。 六、按语 1、头痛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之中,首先要查明原因,尤其是排除颅内占位病变。 2、针灸治疗头痛效果较好,应辨证与辨经相结合。且多种方法联合应用。 3、头痛治疗期间应禁烟酒,避免过劳和精神过度紧张,注意休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偏头痛 定义 偏头痛是指一侧头部头痛反复发作。 中医病因病机 情志不遂,肝失疏泄,郁而化火,或恼怒急躁,肝阳上亢,风火循肝胆经上冲而循经走窜,留滞于头部少阳经脉,经络痹阻不通。 症状表现 (1)常在青春期发病,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多因劳累、情绪因素、经期等诱发。 (2)典型者(眼型偏头痛)头痛发作前先有眼部先兆,如闪辉、黑朦、雾视、偏盲等,也可有面、舌、肢体麻木等,与颅内血管痉挛有关。无上述先兆者称“普通型偏头痛”。 (3)约10-20分钟后,继以颅外血管扩张,出现一侧或双侧剧烈搏动性痛或胀痛,多伴有面色苍白、肢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