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镜头下上海变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胡杨镜头下上海变迁

胡杨镜头下上海变迁   上海百姓生活流      记者:28年前你就开始做《上海弄堂》专题系列,而且针对的是上海的所谓“下只角”部落,你为何选择这些地方作为你的摄影主题?   胡杨:当时大家热衷拍摄的都是光鲜的照片,带有宣传色彩,缺少“草根性”。我觉得上海弄堂不仅仅是石库门,小资也不是上海的全部,我想弥补这一块内容。同时,1978年中国政府实施“改革开放”政策,1980年上海市政府开始着手城市改造。我意识到“下只角”的弄堂将被拆除,于是决定拍摄记录“下只角”弄堂,以民间的眼光来反映居民们的日常生活,展现底层上海老百姓的生活流。   记者:生活在“下只角”弄堂的居民是怎样一群人,给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胡杨:这里的居民大多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从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湖北、四川等地来上海打工的产业工人。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下只角”弄堂里居民的住房面积普遍都很小,人均面积2至6平方米左右,两三代人同堂的现象非常普遍。家家户户的门紧挨着门,平日里房门大都是敞开着的,邻里之间相互串门,过着类似于“社群”的生活,被称为“都市里的村庄”。由于长期生活在一起,左邻右舍无形中也建立起了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的和睦关系。弄堂里有一句俗话“远亲不如近邻”,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人们的生活存在着较大的相互依赖,不管谁家发生困难,邻居们都会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互相帮助,相互照顾。   记者:从二十多年的变迁中,你觉得“下只角”居民们生活以及心理层面有怎样的转变?   胡杨:近二十年来上海许多“下只角”弄堂已经被拆除,原先弄堂里的许多居民住进了独门独户,有客厅、卧室、厨房、卫浴室的公寓。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居住的建筑格局的改变,人们之间的关系开始越来越淡漠、疏远了,同一楼层的邻居“住在隔壁,离得很远”。从某种角度看,对自身隐私的保护也是法律意识增强的表现,但是我们还是不禁要反思:难道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必须以人情作为牺牲的代价?我要向社会学家、建筑学家提出一个问题,是否可以把公寓房有私人空间的优点和弄堂里的邻里和??亲密关系结合起来,建设出更人性化的居住环境?   记者:之前有“上只角”、“下只角”地域上的贫富之分,你觉得现在上海贫富差距拉大了还是缩小了?   胡杨:以前只是地域不同,但是每家每户的月工资收入是差不多的,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人分到了“上只角”的房子,不过并不表明比“下只角”的人家有钱。但是现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世贸滨江,汤臣一品等高档住宅区,房价非常高,而虹口、杨浦、普陀区里还有不少贫民窟。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地区,即便是政府提供给难民住的廉租房,人均面积也在30平方米左右,每幢大楼里都有公用客厅,可以租用开PARTY,还有健身房和游泳池。加拿大政府对国民居住的标准定得很高。   记者:你拍摄上海近三十年,实际上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三十年里上海的变化。从横向看,在不同的年代各有怎样的特征,从纵向看,有怎样大的转变?   胡杨: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全国而言,上海人是很有自豪感的。当时上海每年上交给中央的钱占全国的1/6,许多全国名牌产品都出自上海,外地人以能吃上、用上、穿上上海产品为荣;八十年代,上海人发现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于是纷纷出国留洋谋求发展,“一流人才走出国,二流人才进外企,三流人才留国企”;九十年代至新世纪,上海的经济腾飞了,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人才,以及当年出国学成的人才都纷纷回流前来上海寻求发展,上海人又一次有了感觉。但同时又感觉自身竞争实力不强,上海人普遍太安于过舒适的“小日子”,缺乏竞争的勇气和闯劲。   记者:你觉得为何开放的环境没有影响到上海人,虽有经商头脑,但缺失了大胆创业的气魄?   胡杨:上海人虽然“精明”但是气魄不大,缺乏做出“大手笔”的勇气,比较喜欢过舒适安逸的“小日子”。      中产阶级更恋家      记者:2004年1月到2005年2月底,你拍摄《上海人家》专题系列,总共拍摄了500户人家,包括富裕和贫穷的,以及中产阶层。不同阶层的人对“家”的理解、感受应该不同吧?   胡杨:中产阶级更加留恋家,他们喜欢安逸的生活,注重享受。家对穷人而言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而富人很忙,在外应酬不断,家就像宾馆一样。   记者:500户人家各有不同,但是否有某些共性的地方?   胡杨:对。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他们都会将自己的家布置得很舒服,有装潢意识和爱美意识。我有一个朋友,他家只有16平方米,但是他很巧妙地隔出了卧室、会客区、卫生间、吧厅、儿童娱乐区,可谓“螺丝壳里做道场”。有人家里穷,没钱买墙纸,就在墙上贴满了超市里的广告促销单,非常有特色;有钱人的家装潢布置就奢华讲究,有人把70、80平方米卫浴间的天花板和墙上贴满金箔;有人把浴缸放客厅里,边看DVD,边泡澡。   记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