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步青逝世引发新闻较量.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步青逝世引发新闻较量

苏步青逝世引发新闻较量   大凡名人去世,因其符合名人+不寻常事=特大新闻的判断标准,故发布名人的讣告新闻,能够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是一般媒体所乐于接受的。这里所说的名人,一般是指在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进程起过重要作用,或其言行在当代及以后产生深远影响,或在某个领域取得显著建树者,是一种严肃意义上的名人。   3月17日,我国享有世界声誉的数学家苏步青老先生以101岁的高龄,在上海辞世。当日有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新一届国务院组成人员,以及美伊战争一触即发等重大新闻,不少媒体仍然对苏老逝世的消息引起足够的重视,《人民日报》在3月18日第一版倒头条位置刊登了这一内容。   一般来说,刊登这类新闻采用新华社的通稿也可以。但是有个性的媒体不甘于此,而是抓住了这个本来不算亮点的亮点新闻,在第一时间就用独家新闻的形式大大地做了一番文章,把一个普通的讣告新闻内容做深做透做大,使新闻主题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从而给新闻界同仁以不俗的启示。      《中国青年报》:不拘一格写讣告新闻      在苏老去世的当晚9时36分,新华社发布了这一消息,大多数报刊都采用了这一消息或配上遗像,或链接有关苏老背景介绍,标题也基本上处理成苏步青同志在沪逝世字样。   但也有不满足于这类处理的。《中国青年报》刊登的是其驻上海记者林蔚的消息,标题为《数学大师苏步青仙逝》。其仙逝二字,特别凸现了苏老治学为人的高风亮节,以及101岁高寿的不同寻常,传统文化色彩浓,给读者一种诗意的回味。消息导语的写作也极富感情色彩:   --先生走好……、沉痛哀悼!一张张沉重的帖子不断涌上上海复旦大学校园网BBS,哀伤肃穆的气氛弥漫在复旦校园里--今天下午,数学大师苏步青已乘鹤西去,永远地离开了敬他爱他的学生们。……   这则消息以具体的描述开头,着力渲染一种哀伤的气氛,比起那种杰出的……家……家……因病于……月……日在……逝世,享年……岁式干巴巴的程序式写法,读来要生动形象得多。这则消息秉承了《中国青年报》???贯的新锐风格。   比起其他报刊,《中国青年报》这则消息的位置不算明显 (第5版右上角),报道力度不算大(一篇340字的消息和300字的简介,加上遗照),但以其新颖独特的文字和不落俗套的文体而抓住了读者的心,在当日的同类报道中显得卓尔不群。事实上,早在新华社记者郭玲春写了那篇著名的金山追悼会的消息后,新闻界就已提倡这种写法,惜乎没有很好地坚持下来。      上海两报:全力挖掘深度讣告新闻      如果说《中国青年报》以巧取胜,那么上海媒体更是倚仗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把苏老去世的新闻做得淋漓尽致。《解放日报》和《文汇报》除在1版刊发消息外,还分别在4版和7版的《科教卫新闻》上刊登了约2/5版的相关报道。   《解放日报》刊发了《追求无限景始是不凡人》的特写,通过复旦师生对苏老治学育人种种细节的回忆,深切表达了对一代大师的缅怀之情;而题为《严师名徒》的一则镜头回放,用了近乎白描的手法,把苏老豪爽、豁达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传神地展现了苏老渴望自己的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博大胸怀:   有人曾开玩笑:苏老的名气没有学生谷超豪大嘛!不能这么说吧?我教出了名气比我还响的学生,他有吗?苏步青掩饰不住自豪:一个数学家的成就应该看他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人家都讲名师出高徒,我看,应该是高徒捧名师!   ……   他的严,让学生心惊。学不好,他大声训斥,声音响亮威严,听得人心里怦怦直跳。两年多前,美国里海大学数学系教授熊全治回国讲学,谈起苏老:一次,轮到我作报告,可直到前一天晚上还未准备好。苏先生气极:临时抱佛脚,还能有个好?!训得我涨红了脸,转身回去熬了个通宵,第二天好不容易过了关。幸亏苏先生这样对我,不然,我不会有今天的建树。   ……   朴素的文字,把苏老的音容笑貌刻画得呼之欲出,鲜明个性跃然纸上--严师已去,教诲宛在,苏老的弟子们怎不悲痛?这种哀痛自然也深深地感染了读者。   《文汇报》也在非常紧张的时间内(苏老当日16时45分去世,次日消息见报)。迅速派记者到复旦大学采访了谷超豪、忻元龙、华轩极等教授,对这批苏门子弟的深深怀念、浓浓敬意和悠悠哀思作了2500字的特写。这样的深度报道有血、有肉、有思想,又是在短时间里赶出的急就章,难能可贵。   上海两家媒体对苏老去世的报道,把一般的讣告新闻作成一种特殊的以侧面采访为主的人物通讯,无论在主题,还是在报道的感染力、可读性方面,都大大升华了。      广州两报:以空手道做讣告新闻      如果说上海报纸做大做深苏老去世文章是有先天优势的话,那么外地报纸难度就大多了。然而令人惊奇的是,远在南国的《广州日报》和《羊城晚报》居然也能把同一题材做得有滋有味。   《广州日报》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