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中国商业电影文化悖逆
论中国商业电影文化悖逆
摘要:中国商业电影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视觉画面“景观化”与叙事缺失、电影创作“同质化”与审美趣味缺失等一系列文化悖逆问题,这与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彰显、大众消费文化的盛行,以及好莱坞电影文化的冲击密不可分。
关键词:中国商业电影 文化 悖逆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商业电影在向产业整合、市场集中、资源优化、规模竞争阶段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文化核心和价值体系建构的失衡。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对2000年以来的中国商业电影发展中存在的文化悖逆现象、原因及文化定位展开分析和探讨。
中国商业电影的文化悖逆现象
视觉画面的“景观化”与叙事的缺失。20世纪60年代,法国哲学家德波在关于“景象社会”的研究中,指出“景象即商品”,当商品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时,商品的显现方式就是景象。综观2000年以来的中国商业电影,到处弥漫着景象符号的气息。追求视听冲击力和视觉愉悦感的电影制作越来越成为一种主导形态,在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动作展现、人物造型等方面都有登峰造极之势。首先是自然景观的展现。如《英雄》外景地囊括了中国西部的青海、新疆、内蒙古等地,影片中粗犷而壮阔的敦煌沙漠和丹雅地貌:秀美宜人的九寨沟风光和桂林山水;美丽的内蒙古郊外枫林,都仿佛使人置身于世外桃源。《十面埋伏》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将国内风光与乌克兰风光融为一体。网罗了碧绿欲滴的茶山竹海、落叶堆积的原始森林和一望无际的花海。一格一格画面掠过,风光之美。直逼眼底。电影风景镜头的刻意选择和渲染。超越了其单纯背景的意义,而变为影片的主要角色之一。其次是人文景观的营造。《英雄》中巍峨、庄严、神秘且压抑的秦宫大殿,以及千万盏油灯灯光闪烁中。壮士无名与秦王的对谈场面。都颇显宏大气势;赵国陉城书馆的设计也是如此,无论是以木笔在细沙上画过的神秘和悠远,还是挥舞特大号毛笔的狂野和豪放,无不透露一个“美”字。再次是动作景观的设计。在《十面埋伏》中,舞蹈之美渲染到了极致,随着弹飞的芸豆在空中时快时慢地旋转??舞,那长长的红舞袖也亦柔亦刚地飘荡击打着环绕四周的花鼓。伴随那空中翻来倒去的舞姿,给观众带来一场精妙的视觉盛宴。《英雄》“枫林打斗”片段中,飞雪和如月上下蹁跹,像两朵红云,在漫天的黄叶中,飘浮舞蹈,美艳至极。与其说是一场惨烈的打斗,不如说是一段浓艳的舞蹈。最后是造型景观的彰显。《英雄》的红白蓝绿四色服饰、《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明晃晃的黄金铠甲,《无极》中“光明大将军”的鲜花盔甲、“倾城”的千羽衣等都加重了影片的视觉砝码,呈现出一道炫目的服饰造型景观。
中国商业电影对视觉画面的刻意营造和夸张展现,使电影逻辑发生倾斜,从而导致故事结构的断裂、情节的不合理、人物塑造的失败、人文精神的缺失等问题。《英雄》中“无名叙事――秦王叙事――无名叙事”的“对话”体式,使传统故事意义上的悬念被消解,冲突被削弱,高潮成了人为设置的摆设。虽然达到了叙事模式求新的目的,但其内容只停留在表层,只限于图解,深层内涵都已不存在。在《十面埋伏》中,导演牺牲了叙事的完整和情节的饱满,展现给大家的仅是“竹林大战”、“飞刀大战”、“牡丹坊长袖舞”等,几乎与爱情无关或者说是披着爱情的外衣而大肆运用影像渲染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因为叙事的断裂,使得最后那场本应该是好友之间因爱生恨的花海雪地大战的高潮戏,也变得稀松平常,徒有高潮之举,而无高潮之力。在《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中,亚里士多德所强调的作为戏剧应具备的“情节”、“性格”、“思想”、“形象”等要素在影片结构中几乎处于缺席状态,剧中的故事被置于一个虚拟而缺乏张力的叙事时空。角色本身也没有清晰的性格逻辑。
电影创作的“同质化”与审美趣味的缺失。面临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电影裹挟着商业利润和文化侵蚀的双重目的“狼逼门前”的现实环境。中国商业电影呈现出势不可挡的“同质化”危机,而且这种态势愈演愈烈。首先是题材选择类型的单一化。《卧虎藏龙》勇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之后,中国电影界刮起了一阵武侠旋风。张艺谋就曾坦言:“拍这种古装大片,纯粹是为了市场,尤其是海外市场。今天的中国商业大片光靠国内市场断然是要赔钱的,但海外市场只认这个类型。其他的不敢买。”基于这样一种心理,电影中的中国色彩、神韵、琴棋书画、京剧配乐等就成为满足外国观众对中国文化“窥视”的一种手段。这也必然导致中国商业电影题材过度重复,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其次是内容选择的“泛中国”化。商业电影的目的是追逐票房利润,却常常抛弃民族文化的主体性,解构历史,成为背离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泛中国”电影。比如电影《赤壁》,内容取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但角色定位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上魏蜀吴三国的逐鹿中原,在吴宇森笔下被解构成了曹操为争夺小乔的“一个女人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