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外部性脑积水不同时间、体位变化CT表现和临床分析.docVIP

小儿外部性脑积水不同时间、体位变化CT表现和临床分析.doc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儿外部性脑积水不同时间、体位变化CT表现和临床分析

小儿外部性脑积水不同时间、体位变化CT表现和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与分析小儿外部性脑积水的CT表现及临床诊断,提高CT对诊断外部性脑积水重要性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本院经CT检查确诊为外部性脑积水的23例患儿,年龄4个月~2岁4个月。8例因伴有脊膜膨出行侧卧位扫描,15例在半坐位2 h后先行仰卧位扫描,完成之后立即俯卧,分别于半小时及1 h后行侧俯卧位及俯卧位扫描。 结果 23例均有双侧额顶区蛛网膜下腔增宽;14例伴双侧颞叶蛛网膜下腔增宽;21例半球间隙增宽;15例鞍上池增大;2例侧脑室前角轻度扩大;19例双侧额顶部脑沟增宽增深,15例显示随着体位和时间的改变,外部性脑积水的位置发生明显变化。 结论 螺旋CT任意多方向容积重建可清晰显示小儿脑组织大体解剖结构,对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 外部性脑积水;体层摄影术;体位变化;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 R44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0(b)-0090-03   [Key words] External hydrocephalus; Tomography; Change of position; Diagnostic value 外部性脑积水(external hydrocephalus,EH)最早于1917年由Dandy首次提出,近百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多有报道,但其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清楚,远期观察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随着CT、MR的广泛应用,发现其发病率较高,主要影像表现是颅内蛛网膜下腔增宽,如对此病缺乏认识易与硬膜下积液和脑萎缩相混淆甚至误诊[1]。确诊外部性脑积水可依靠B超、CT或MR检查。本院2008年5月~2010 年6月收治23例经CT诊断的外部性脑积水患儿,临床表现多样且8例伴有脑脊膜膨出,15例患有先天性心脏病,8例伴有双侧乳突炎。现将23例CT表现回顾性分析总结,并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3例EH均为弃婴,病因病史不详,其中,男性18例,女性5例;年龄4个月~2年4个月,平均8.4个月。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热20例,不明原因抽搐14例,运动发育迟缓11例,癫痫失神小发作7例,脑瘫4例。出现头围增大及前囟膨隆12例,伴有轻度“落日征” 2例,眼球震颤1例;双侧乳突炎8例。8例同时伴有脊膜膨出,15例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1.2 设备和检查方法   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CT机,电压120 kV,电流250 mA,层厚2 mm,螺距0.938,扫描时间2.5 s,矩阵512×512,重建层厚2 mm,间隔1.6 mm。患儿10%水合氯醛2~5 mL灌肠镇静后,其中8例因伴脊膜膨出被迫行侧俯卧位扫描,其余15例半坐位2 h后先行仰卧位扫描,随后立即俯卧,并分别于半小时及1 h后行侧俯卧和俯卧位扫描,扫描层面与听眦线平行,从颅底开始连续扫描至颅顶,全部病例均为平扫。重建图像传至工作站行多平面MPR及容积重建VR影像后处理。蛛网膜下腔和个脑池的测量方法与曹连义等[2]的测量方法相同。   2 结果   外部性脑积水的CT表现如下:(1)双侧额、顶区蛛网膜下腔对称性增宽15例,不对称性增宽8例,与合并脊膜膨出长期侧卧位有关,增宽范围4.5~9.5 mm,发生率为100.0%,表现为双侧颅内板下方的弧形低密度带。(2)双侧颞叶蛛网膜下腔增宽大于6 mm(正常小于5 mm)14例,发生率为60.8%。(3)大脑半球前部增宽约6.0~9.5 mm(正常小于6 mm)21例,发生率为91.3%。(4)鞍上池扩大15例,发生率为65.2%(图1a、1b)。(5)双外侧裂池增宽大于7 mm 11例,发生率为47.8%。(6)双侧额、顶部脑沟增宽加深,边缘呈“花瓣状”19例,发生率为82.6%(图1b、2b、3b)。(7)侧脑室前角轻度扩大2例,发生率为8.6%。   同时可以看到,最初仰卧位时额、顶区蛛网膜下腔增宽位置(图1c) 随着体位的改变,外部性脑积水的位置发生明显变化,俯卧位半小时后,脑组织因重力作用下沉,侧俯位积水位于上方一侧更明显(图2a);1 h后俯卧位矢状位显示额、顶区增宽的蛛网膜下腔明显向后枕部移位(图1c、2c、3c),15例中全部见到同样改变。   1a患儿,女,15个月,双侧侧裂池及鞍上池增宽、增大明显,虽为平扫也可见到与颅内板相邻的多个点状血管影;1b患儿双外侧裂池及纵裂池前部明显增宽,双侧额、颞、顶区脑沟加深增宽形似花瓣状;1c额、顶区蛛网膜下腔增宽部位在1 h后明显向枕叶方向移位   2a 患儿,女,15个月,双侧侧裂池及鞍上池增宽、增大明显,虽为平扫也可见到与颅内板相邻的多个点状血管影,双侧额、顶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