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行使所有权刑法评析.docVIP

不当行使所有权刑法评析.doc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当行使所有权刑法评析

不当行使所有权刑法评析   摘 要:以不法手段行使所有权该如何定性,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司法实务界都颇有争议。如果立足于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对我国夺取型财产罪的法益采取修正的所有权说,并对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两则案例进行实质分析,可以得出合理结论:即行为人如果只是单纯地取回自己所有而被他人占有的财物,不构成财产犯罪,侵犯其他法益的按其他罪名处理;如果行为人在取回财产后又进行索赔,应按诈骗罪论处。   关键词:本权;占有;非法目的;盗窃罪;诈骗罪   中图分类号:DF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53(2012)03-0065-06   Improper Exercise of the Ownersh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iminal Law   ——Centering on Case Analysis and Theory Review   YAO Wan-qin   ( Law School of Hainan University,Haikou 570228,China )   Abstract:The nature of illegally exercising the ownership is a controversial topic both in theory and judicial practice.Basing on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law of our country,modified capturing property crime law ownership,combined with Supreme People's court two case analysis,we may reasonably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attempt to retrieve all one's properties possessed by someone else does not constitute a crime,violations of other legal interests by other charges;if the perpetrator is a claim,it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rime of fraud crime.   Key words:the right;possession;illegal purpose;larceny;crime of fraud   一、问题的提出   (一)典型案例   案例1:陆惠忠等非法处置扣押的财产案[1]。原本法院受理了谢某与陆惠忠买卖纠纷一案,但在诉讼期间,被告人陆惠忠因离婚,约定所有财产归妻子所有,所有债务由其负责偿还。后因被告人陆惠忠未在判决确定后支付相应贷款于谢某,法院依法裁定扣押了陆惠忠所有的一辆轿车,并将该车停在法院停车场。后陆惠忠乘无人之机,擅自撕毁汽车上的封条,将已被依法扣押的轿车开走。   判决结果:无锡市南长区人民法院以陆惠忠犯非法处置扣押的财产罪,判处1年有期徒刑。   案例2:叶文言、叶文语等盗窃案[2]。被告人叶文言驾驶与叶文语、林万忠共同购买的一辆桑塔纳轿车进行非法营运,轿车被苍南县灵溪交通管理???查扣。随后叶文言、叶文语与被告人王连科、陈先居、叶启惠乘停车场门卫熟睡之机将轿车开走并销赃。后被告人又以该车被盗为由,向灵溪交通管理所申请赔偿。经多次协商,获赔11.65万元,后案发。   判决结果:法院以盗窃罪分别判处5名被告人不同刑期的有期徒刑。   (二)案例评析   从以上两则典型案例的判决中,不难看出我国法院在处理该类问题上的立场,即行为人如果通过不当手段行使所有权,并不构成财产罪;但是如果行为人以不当手段行使所有权后,又积极向国家机关或者第三人索赔的话,应构成盗窃罪。具体而言之,如果行为人以不当手段行使所有权,是否构成盗窃等相应的财产犯罪,要结合行为人的主观目的而定。[3]如果单纯从犯罪的主观目的来看,我国刑法规定的夺取型财产犯罪中,均存在“非法占有目的”这一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以秘密手段窃取他人占有的本人财物,因其主观上并不存在“非法占有的目的”,所以不能认定行为人构成相应的财产犯罪;但是如果行为人借机向被害人进一步索赔,那么就能肯定行为人存在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意思,因为行为人进一步侵犯了被害人的其他财产所有权。犯罪目的说归根结底还是寓于行为人的客观行为之中,即只能借助于行为人的行为来间接地推定行为人的主观目的,这也是客观主义刑法观的必然要求。这类判例在处理这类问题时表面上是以主观目的进行区别对待,但是仔细分析后不难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