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临床实习生诊疗能力和加强医患沟通浅析.docVIP

提高临床实习生诊疗能力和加强医患沟通浅析.doc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提高临床实习生诊疗能力和加强医患沟通浅析

提高临床实习生诊疗能力和加强医患沟通浅析   【摘要】 良好的临床综合素质及医患沟通能力对临床医学生今后从事医疗工作至关重要,有利于临床医疗和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针对目前临床实习生诊疗能力及医学生沟通技能的现状 ,探讨了如何在临床带教中注重加强临床实习生诊疗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以提高医学生的临床综合素质和医患沟通技巧。有助于减少医疗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关键词】 诊疗能力; 医患沟通; 临床实习生   我国医患之间的纠纷频发,双方的冲突频繁走向极端化,从正常的医患关系走到言语暴力、肢体冲突甚至发生恶性事件。因此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当下,如何培养临床实习医生的业务水平及医患沟通技能, 引导他们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临床实习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试从提高临床实习生诊疗能力、加强医患沟通能力两个方面探寻培养和进一步提高临床实习医生素质,为减少医患纠纷提供帮助。   1 提高临床实习生诊疗能力   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它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医学生只有通过长期的学习,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并将学到的知识正确地应用到临床工作中,才能承担得起诊治疾病的社会责任,获得精湛的医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1 学好基础医学 医学院校临床实习医生进入临床前已经学习了三十多门学科,进入临床实习后认为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神经病学重要,其他学科不重要,有些同学把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等书束之高阁,这是断然不对的。以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工程院院士、内科血液学专家王振义院士为例,他先后担任过内科学基础、普通内科学、血液学、病理生理学等教学工作,在病理生理教研组工作时,又系统地学习了生理、生化、病理解剖、病理生理、免疫学、药理学。在中医科任职时,努力学习中医中药。甚至在90年代以后,他还向自己的学生-国外学成回国的年轻科学家陈竺和陈赛娟博士学习,钻研新颖的学科-分子生物学,并在较短的时间熟悉了分子生物学等新知识和新理论,正是他不断学习,不断累积,不断思考,才能在国际上首先创导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为恶性肿瘤在不损伤正常细胞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诱导分化疗法取得效果这一新的理论。   1.2 知识面要广 一代名医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他曾仔细研读过《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同样以王振义院士为例,把一种从未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药物用于治疗24例危重症患者,其中哪怕只要有一个出了问题,就会前功尽弃,引起医疗纠纷而至名誉扫地。渊博的知识使得他敢为天下先,首先他知道美国一家杂志上发布的消息:实验证明,新鲜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可在“13顺维甲酸”作用下,向正常细胞逆转;其次“全反式维甲酸”,原本是用来治皮肤病的,对服用后的药物反应有充分的了解;最后是王院士的研究团队已做了多年实验:在显微镜下清晰看到,大量急性早幼粒细胞在这种药物的作用下,奇迹般地“改邪归正”,变成了正常发育的细胞。一个个濒临死亡的患者获得了痊愈,患者及家属对医生千恩万谢,怎会有医疗纠纷的可能。   1.3 注重基础医学和临床结合 其实基础和临床没有什么界限。一个病的发生,它在某一个部位的基础变化是什么,可能是一个蛋白质,也可能是一个基因。针对这个靶点用药,这就是靶向疗法,没有基础研究就不知道什么是靶点。当前基础医学和临床结合完美结合的典范莫过于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960年,Nowell等首先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骨髓中发现费城染色体(Ph染色体);1973年,Rowley等发现Ph染色体是9号染色体与22号染色体易位形成的t(9;22)(q34.1;q11.21)。其最终翻译产物BCR-ABL融合蛋白是其发病的分子学发病基础。BCR-ABL融合蛋白具有很强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它可以导致下游一系列信号持续磷酸化,导致造血干细胞增殖失控,抗凋亡和黏附功能缺陷等变化。这些都是基础医学。假设有一种药物可以抑制Ph染色体的转录、翻译、抑制BCR-ABL融合蛋白的酪氨酸激酶活性或者阻滞下游信号的磷酸化,那么它就可以用于治疗疾病。人们最初应用RNA信息来抑制BCR-ABL融合基因,但并不成功,后来研究的方向转向染色体的最终翻译产物,即BCR-ABL蛋白。BCR-ABL蛋白的SH1区是明显的分子靶,随后的努力集中于根据理论设计合成复合物,目前合成的最成功的ATP结合抑制剂是甲磺酸伊马替尼。它的治疗可以使得CML(慢性期)患者5年的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达到87%,总生存率达到90%[1],从此CML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疾病到基础研究找到靶点,从靶点到药物研发,从药物研发到临床应用。具体事例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