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家庭功能视野下儿童心理研究综述
家庭功能视野下儿童心理研究综述
摘 要:家庭是儿童的主要生活场所,家庭功能对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旨在对近年来家庭功能与儿童心理之间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其特点,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家庭功能 问题行为 孤独感 人格
中图分类号:B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5-104-02
1 家庭功能的理论研究
1.1 家庭功能研究的两种取向
“家庭功能”的概念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反映了“西方对于家庭的研究出现了由孤立、单向的影响逐步向系统、双向影响过渡的特点”。但是对家庭功能一直缺少一个权威统一的定义,就目前而言,对家庭功能的定义存在着两种取向。第一种是以Beavers、Olson、Shek为代表的,以家庭的具体特征来对家庭功能进行定义;第二种取向的代表者是Epstein和Skinner,他们主要是从家庭完成的任???来定义家庭功能,其认为家庭的基本功能就是为家庭成员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
1.2 家庭功能的理论模型
学者对家庭功能的理论模型构建也是基于上述的两种不同研究取向。其中的结果取向以Olson的环状模式为代表,该理论认为家庭功能是由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和家庭沟通三个维度构成的,在这三个维度的基础上其将家庭划分为平衡、中间、极端三大类型。而基于过程取向的Skinner等人则认为应该从任务完成、角色作用、沟通、情感表达、卷入、控制、价值观这个7个维度来对家庭功能进行评价。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两种理论模型都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验证,二者并不是对立的,本文在此不做过多的讨论。
2 家庭功能视野下对儿童的相关研究
家庭是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功能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健康发展,所以近年来学者对此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如家庭功能与儿童问题行为、孤独感的关系研究,家庭功能对儿童人格、情绪、心理理论的影响等。
2.1 家庭功能与儿童问题行为的关系研究
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表现出的妨碍其社会适应的异常行为,学界一般把问题行为分为内化问题行为和外化问题行为两种。内化问题行为主要包括焦虑、抑郁、孤僻、退缩等;外化问题行为主要有攻击反抗、违纪越轨、过度活动等。问题行为严重阻碍儿童的健康发展,而家庭功能在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及预防矫正上都有着重要作用。
有学者(肖倩、洪黛玲,2008)利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和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及自设问卷发现,学龄前儿童存在有较多的行为问题,且多与其家庭功能状况有关。有学者(李晓巍、邹泓等,2008)对流动儿童的研究也发现家庭功能的亲密度可以显著负向预测流动儿童内化行为问题,即家庭亲密度越低,儿童的内化行为问题越多。周利娜、张文新、纪林芹(2007)的研究也发现,母亲温情、积极教养及良好的家庭功能是儿童攻击行为发展的保护性因素。此外还有研究(崔丽娟,邹玉梅,2010)发现, 留守儿童的偏差行为也与其家庭功能的不完善有着显著相关。这些研究都说明良好的家庭功能在对儿童问题行为的产生和预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家庭治疗对儿童的问题行为有效。
2.2 家庭功能与儿童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儿童孤独感一直是儿童心理研究的热点,通常来说,对儿童孤独感的研究一般是和同伴关系的研究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也有研究(辛自强,池莉萍,2003)发现,家庭功能低下不仅会导致儿童的问题行为,还可能作为一个中介变量来影响他们与同伴之间的接受性。此外他们的研究还发现,家庭功能对孤独感有直接的预测作用,如果儿童与其他家庭成员缺乏亲密的情感与有效的沟通,家庭管理比较混乱,他们可能直接在家庭背景下体验到孤独。有研究者(吴明珍,2008)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研究,发现家庭功能与儿童孤独感呈显著的负相关,儿童的家庭功能发挥的越好,其孤独感就越低。有学者(俞国良,辛自强,罗晓路,2000)研究发现,学习不良儿童的同伴接受性与孤独感和家庭功能之前存在显著相关。这些研究都说明,良好的家庭功能有助于儿童各种社会能力、社会技能的发展和形成,可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容易赢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同伴接纳良好的儿童,也就很少体验到孤独感。
2.3 家庭功能与儿童人格发展的关系研究
家庭在儿童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功能对儿童人格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李晓巍,邹泓等人(2008)的研究表明,人格在儿童的问题行为和家庭功能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家庭中亲密关系需要通过人格因素来起到减少行为问题的作用。范芳、桑标(2005)的研究发现,家庭环境与儿童的人格特质高相关,“留守儿童”的亲子教育缺失导致了家庭环境的恶化,家庭环境的恶化是形成一些留守儿童不良人格特点的重要原因。另外,也有研究(申燕,2005)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年新能源发电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五到十年行业发展趋势报告.docx
- 未成年人出游免责协议书5篇.docx VIP
- 八年级体育教育教学计划..doc VIP
- 劳动教育(微课版):认识劳动PPT教学课件.pptx VIP
- 特高压输电系统温室气体减排方法学.PDF VIP
- (高清版)DGJ 08-2173-2016 展览建筑及布展设计防火规程.pdf VIP
- 高中英语【拓展阅读】Before You Feel Pressure 双语课件.pptx VIP
- 2025年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pdf
- 社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完整版.pptx VIP
- 卫生部手术分级目录(2025年1月份修订).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