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接受美学在内地转述译介和话语建构
接受美学在内地转述译介和话语建构
摘 要:接受美学在内地三十年的传播历程,经历着转译、转述评介,再到结合传统诗学资源,进行本土化再造的演化过程。然而汉语知识界对接受美学的接受,也体现着选择性的疏离,即存在着重视批评实践而轻原理研究,关注前期论述忽略后期修正,缺乏对其主体间性内核的正面论述等问题。而发掘并吸收其主体间性诗学思想,有助于促进中国现代美学进行主体间性转型。
关键词:主体间性;话语分析;研究范式
一、接受美学的汉译问题
在跨文化交往语境中,学术著作的译介体现选择性的疏离。在考察大陆学界对“康斯坦茨学派”(Kanstanzer Receptionsathetik)的研究前,须遗憾地指出该学派的重要研究成果,6 000页之巨的《诗学与阐释学》丛书12卷,至今仍无中译本,在可见的将来也不可能面世,缘此客观上限制境内学人的学术视域。这套由慕尼黑的芬克费拉格出???社发行的系列出版物,是这一跨学科小组每隔两年举办一次的学术研讨会成果汇集,其学术史价值引起德语知识界的巨大关注,以至于将其与上世纪30代的瓦尔堡文库相提并论。当中第1卷《模仿与幻想》(Nachahmung und Illusion)由姚斯编著于1964年出版;第2卷《内在美学——审美反映:作为现代诗范例的抒情诗》(Immanente Asthetik ̄Astheti sche Reflexion)由伊瑟尔编著于1966年出版;第3卷《再也不美的艺术:审美的边界现象》(Die Nicht mehr schonen Kunste),由姚斯编著于1968年出版;第4卷《恐怖与游戏:神话的接受问题》(Terror und Spiel),由曼弗雷德?福尔曼(Manfred Fuhrmann)编著于1971年出版;第5卷《历史:事件与叙述》是由雷茵哈特?考瑟尔莱(Reihart Koselleck )和沃尔夫狄尔特?斯丹普尔(Wolf ̄Dieter Stempel)编著于1973年出版;第6卷《否定性的地位》(Positionen der Negativitat),哈罗德?文里希(Harald Weinrich)编著于1975年出版;第7卷《滑稽之物》(Das Komische),由日尔曼文学家沃尔夫冈?普莱森丹茨(Wolfgang Preisendanz)和雷纳?瓦宁(Rainer Warning)编著于1976年出版;第8卷《同一性》(Identitat),奥多?马库厄(Odo Marquard)和卡尔涅茨?斯梯尔(Karlheinz Stierle)编著于1979年出版;第9卷《文本与运用:阐释学话语中的神学、法学和文学研究》(Text und Applikation),曼弗雷德?福尔曼编著于1981年出版;第10卷《虚构之物的作用》;第11卷《话语》,第12卷《时代界限与时代意识》。
内地首部接受美学译著《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是由周宁和金元浦共同翻译。该书实际上包含两个部分,上部是接受美学创始人、曾任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教授姚斯的《走向接受美学》英文本(Toward an Aesthetics of Reception,1982),下部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R?C?霍拉勃(Robert Charles Holub)对接受美学的批判性研究著作《接受理论》(Reception Theory:A Critical Introducion,1984)。“前一部是接受美学的经典著作,人们从中可以看到接受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后一部则是对接受美学的产生条件、基本理论、发展过程、自身价值以及所发生的影响的全面介绍和分析,人们可以从中看到接受美学的理论发展的来龙去脉和整体面貌。”[1](P1)现在看来,此书作为李泽厚主编的《美学译文丛书》的当中一册影响极大,几近内地高校中文系研究生的必读书目,为推动接受理论在汉语学术界的传播厥功至伟。实而言之,内地学人得益于斯,方能直接阅读接受美学代表译著,也才能对其思想渊源、理论概貌、争鸣流变具有比较明晰的系统认识。
当然所录两书不同,故应分而言之。首先《走向接受美学》一书,收入姚斯被奉为接受理论宣言书的《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Literary History as a Challenge to Literary Theory)。显然作为长篇修订稿,其比作为1970年秋季文学史研讨会论文集中的一篇,而刊发在《新文学史》(New Literary History)第二卷第一期的同名论文还要完整,后者实际上只是截取1967年原文的第五到第十二部分。当然除这篇让姚斯扬名立万、备受瞩目的宏论雄文,该书还收罗其利用接受美学作为理论工具,来对艺术史、类型理论进行具体操作实验。不过对照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