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莫扎特音乐的人文之美.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莫扎特音乐的人文之美   摘要: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古典乐派最典型作曲家,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每当他的音乐响起,我们总是感到,好像就是专为我们当代人而作。毋庸置疑,莫扎特的音乐属于“经典”。而所谓“经典”,就是经得起时间考验,摆脱了具体时空限制,并能够针对一切时代诉说的精神产品。在这层意义上,一切经典都是当代的,因为经典触及了人性的根本。   关键词:莫扎特;音乐;艺术特征      一、莫扎特音乐的艺术特征      莫扎特与贝多芬(1770-1827),这两位作曲家同属维也纳古典乐派。贝多芬非常仰慕莫扎特,而且在很多方面直接继承和发展了莫扎特的艺术。然而,在不少音乐爱好者甚至专业音乐家看来,莫扎特与贝多芬相比,不仅多少显得稚嫩,而且甚至有些简单。形容莫扎特音乐的辞藻,多半是“典雅、美丽、明朗、欢快、流畅、动听……”之类。熟悉了贝多芬音乐的深沉、厚重、悲怆、浓烈――特别是贝多芬创作中期的所谓“英雄性”――之后,莫扎特确实显得有点“单薄”,好像优雅有余,但“冲击力”不足。对于“现代人”而言,贝多芬的抗争气质和主观精神好像具有更强的感召力。莫扎特的工丽笔法与精巧编织,令人联想起的似乎更多是“前现代”的贵族宫廷社会图景――喷香水的假发套,带镶边的银丝袜,行鞠躬礼,跳小步舞。   但一位以出色续完马勒第十交响曲残篇闻名的英国音乐家戴里克,在他的重要著作《音乐语言》中,勇敢地坦呈自己误解莫扎特音乐的经验――孩童时代,仅仅感到莫扎特音乐动听悦耳;到青春时期,开始听出莫扎特优美而典雅,但并不怎么深刻;直至成年,方才醒悟莫扎特的音乐不仅仅是优雅瑰丽,而且其中贯穿深刻而扣人心弦的内涵。      二、莫扎特音乐的流畅性和歌唱性      莫扎特音乐风格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他的音乐自始至终保持着一种无与伦比的流畅性。这显然源自他天生对音乐的亲和感。众所周知,他是古往今来最不可思议的神童。关于他在乐器演奏上的无师自通,以及他6岁作曲、9岁谱交响乐、12岁写歌剧等等惊人的传奇,常人往往津津乐道。但从艺术角度看,莫扎特最令人赞叹之处,并不是他的实际操作技艺,而是他的综合心智才能。音乐俨然是他的自然母语,奇妙地是,无论音乐风格元素多么繁杂,在莫扎特的笔下,思路淤积或生硬笨拙的情况从未发生。例如:很多人都弹过莫扎特《F大调钢琴奏鸣曲》K. 332末乐章。这是一个显然带有强烈意大利南国风味的热闹场景。喜剧的开场、街头的小调、小丑的调侃、嘹亮的号角、灵巧的走句,以及突如其来的阴郁沉思――这些似乎互不相干的杂乱图景,经莫扎特妙手调理,居然像水到渠成般自然流畅,着实让人匪夷所思。事实上,莫扎特音乐流畅性的证据,在他的作品中比比皆是,而且从他一开始写作音乐就是如此,一直贯穿到他生命的最后。   另外,与这种音乐进行的流畅性紧密相关的是,莫扎特音乐的歌唱性。歌唱,那是人声赐给音乐的无价之宝,看似平常,其实珍贵。古往今来,多少作曲家都希望音乐中充满歌唱、充满旋律。但特别的是,歌唱性在莫扎特手中,获得了某种精神性的升华,平添了天籁般的温暖与甘美。歌剧是他用力最深的体裁领域,自然的歌唱就成为他的音乐本能。进而,他将这种原本内置于肉身的人声歌唱全面移植到乐器上,从而使无词的器乐歌唱,音域更加宽广,变化更加自如,表达更加丰富。他的《木管小夜曲》 K.361的第三乐章,当双簧管的主旋律在其他姊妹木管的簇拥下,在一个甜美的高音上飘然降临时,我们会恍惚觉得,这音乐真是“天女下凡”这个美妙成语的声音转译。再看他著名的《单簧管五重奏》K.581的第一乐章副部主题,单簧管上如泣如诉的旋律走句,令人不可思议的曲折婉转,这种只能出自莫扎特笔下的器乐歌唱,“不是人声,但胜似人声”。      三、莫扎特音乐的形式与创意      “流畅性”与“歌唱性”仅是莫扎特艺术的迷人外表,并不是最深的内核。很多人就此误以为莫扎特创作时从来不假思索,无需理性帮助,因而也就谈不上高远和深邃。自负的瓦格纳曾以轻蔑的口吻说,莫扎特一辈子不脱稚气,与艺术的伟大使命无缘。殊不知,以这样的角度认识莫扎特,莫扎特艺术中那种貌似浑然天成、其实内藏“机关”的奥秘,就在无意间被遮蔽。   熟悉莫扎特的懂行鉴赏家,会称赞莫扎特的成熟作品,结构严整而不落于拘谨,乐思充盈而不流于泛滥,条理明晰而不囿于常规。尤其是莫扎特在维也纳度过的生命最后十年(1781―1791),他摆脱早期的外在华丽,逐渐获得了创作技术和心理体验的双重成熟。早年的神童成长为一个智慧的大师。这个神秘而内在的精神成长过程,实际上是莫扎特生平中最值得后人回味的东西。   令人惊奇的是,他作品的形式创意和结构平衡,在莫扎特的手下全无人工斧凿的痕迹,一切似乎都是自然天成,顺势而就。甚至是“复对

文档评论(0)

zhangningcl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