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八讲汉魏两晋南时期佛教的发展
2.周穆王时期
周昭王即位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曰,江河泉池,忽然泛涨,井水并皆溢出。宫殿人舍,山川I大地,成悉震动。其夜五色光气入贯太微,遍于西方,尽作青红色。周昭王问太史苏由曰:是何祥也?苏由对曰:有大圣人生于西方,故现此瑞。一千年外,声教被及此土。昭王即遣镌石记之,埋在南郊天祠前。穆王即位三十二年,见西方数有光气,先闻苏由所记,知西方有圣人处世。至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岁二月十五曰,平旦暴风忽起,发损人舍,伤折树木,山川大地,皆悉震动。午后天阴云黑,西方有白虹十二道,南北通过,连夜不灭。穆王问太史扈多曰:是何征也?扈多对曰:西方有圣人灭度,衰相现耳。《周书异记》自系伪书。而至唐初,乃有所谓道宣律师《感应记》,中载天人陆玄畅来谒律师,言及秦穆公时获一石佛。穆公因污像感疾,以问由余。由余谓周穆王时,有化人来,云是佛神。穆王为筑高台作道场。穆公后烧香礼拜,造像立台云云。此所谓穆王时有化人来,乃抄袭《列子》伪书之言,而秦穆、由余与周穆王、苏由相对,其作伪之迹,盖极显然也。唐·法琳《破邪论》
2.秦始皇时期
“有沙门释利防等十八贤者,赍经来化,始皇弗从,遂禁释利防等。”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卷1
“禁不得祀明星出西方。” 《史记•秦始皇本纪》
两汉之际
“遣使张骞、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尊等十二人,于大月支写佛经四十二章。……时于洛阳城西雍门外起佛寺。”(汉)牟子《理惑论》
汉明帝梦见神人:形垂二丈,身黄金色,项佩日光。以问群臣。或对曰:“西方有神,其号曰佛,形如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发使天竺,写致经像,表之中夏。自天子王侯,咸敬事之。闻人死精神不灭,莫不惧然自失。初使者蔡愔,将西域沙门迦叶摩腾等赍优填王画释迦佛像;帝重之,如梦所见也。乃遣画工图之数本,于南宫清凉台及高阳门显节寿陵上供养。又于白马寺壁,画千乘万骑绕塔三澘之像,如诸传备载。
日本镰田茂雄指出: “感梦遣使这事本身就非常奇怪。楚王英信仰佛教是明确的,而且明帝做太子时就和楚王英很接近了,因此明帝早应知道佛教的存在。说他因梦而始见佛,这是不能成立的。……第三,求法传说的王景和王尊等,在别的文献上未出现,历史上是否有此等人物还是疑问。关于替明帝结解梦的万事通傅毅还是个少年,不可能在朝廷做官。再者,当时和西域还未正式互遣使者。”《简明中国佛教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12-13页。
。一者,后世佛法兴隆,释氏信徒以及博物好奇之士,自不免取书卷中之异闻,影射附益。二者,佛法传播,至为广泛,影响所及,自不能限于天竺,而遗弃华夏。因之信佛者乃不得不援引上古逸史、周秦寓言,俾证三五以来,已知有佛(参看《弘明集》宗炳《明佛论》)。三者,化胡说出,佛道争先。信佛者乃大造伪书,自张其军。 《汤用彤全集》卷1《汉代佛教》。
二、汉地最早僧侣
“汉明帝听阳城侯刘峻等出家,僧之始也;洛阳妇女阿潘等出家,尼之始也。”(宋)赞宁《僧史略》卷上
“惟昔大魏颖川朱士行。以甘露五年(260)出家学道为沙门。出塞西至于阗国。写得正品梵书。胡本九十章。六十万余言。以太康三年。遣弟子弗如檀晋字法饶送经胡本至洛阳。住三年。复至许昌二年。后至陈留界仓垣水南寺。”(梁)僧佑《出三藏记集》卷7《放光经记》
三、佛教典籍的翻译
1.《四十二章经》被说成是最早译出的佛经,但有人认为是经抄性质的书,即据译出的多种佛经抄撮其大意拼凑的佛教基本读物。《四十二章经》传世有两个本子,一说汉明帝时中天竺沙门迦枼摩腾和竺法兰在洛阳白马寺翻译的,一说是三国时大月氏僧支谦在东吴翻译的。
2.汉魏时期的佛教翻译家
道安(312-385),俗姓卫,常山扶柳(河北冀县)人。他不懂梵文,同胡僧合作,译出佛经百余万言。曾撰《综理众经目录》一卷,已佚,是汉地第一部佛经总目。
鸠摩罗什(343-413),父天竺人,母龟兹人。鸠摩罗什7岁开始学习佛经,9岁随出家为尼的母亲移居罽宾,12岁返回龟兹。382年,前秦将领吕光攻打龟兹,俘获鸠摩罗什。次年淝水之战,前秦失败亡国,吕光在凉州(甘肃武威)建立后梁政权,鸠摩罗什在这里居住十六七年。401年,后秦攻打后凉,将他迎到长安,遂在这里翻译佛教典籍,训导僧徒。他并未遵守戒律,后凉主吕光强迫他娶龟兹公主为妻,后秦主姚兴赠给他10个妓女,他辩解道:“如莲花生于臭泥之中,只采莲花,勿取臭泥。”[1]他组织门徒译经,共译出35部294卷。他的译文准确流畅优美生动,在僧俗间广泛流传,如《妙法莲花经》、《金刚经》等等,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中国佛教史上,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合称四大译师。 [1] 《高僧传》卷2《鸠摩罗什传》。
格义
汉僧对于佛经中当代外族思想、名词、概念感到陌生、费解,就以中国文化去比附、解释,这种做法叫做格义。例如,把“真如”翻译或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