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注塑培训热流道系统的注意事项如下.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注塑培训热流道系统的注意事项如下

热流道系统的注意事项如下: 热流道系统 1. 通道应通过外部加热,并且在设计上考虑消除过热点(即4个加 热器对称地摆放在流动通道四周)。 2. 为使歧管能够正确加热,应使用最小50瓦/立方英寸的钢体,加 热器要均匀地分布在歧管上。 3. 歧管通道应最小为0.50英寸(12.7毫米)。大件和较长流动长度 的制件需较大的直径。 4. 各通道应设计成流线形,没有物料挂模和降解的死角。转角的 地方应有凸型端塞。 5. 建议采用电压比例温度控制,以保持温度一致。 6. 注嘴应该短且直,超过6英寸长的注嘴,应设两个温度控制区。 7. 歧管分路接头和下料管口,应与合模钢板做好适当的绝缘。两 者之间要有0.03英寸(0.79毫米)的气隙,使金属面连接最少, 同时要使用不锈钢或钛金属支撑垫片。 8. 注嘴下料管应有外部加热器,并至少延伸至到达或超过最小模 孔。 9. 对每个注嘴应有独立的封环控制器。 10. 在歧管和下料管中的树脂熔体温度,应与料桶中的熔体温度相 同。 11. 保温流道系统不适用于工程热塑性树脂。 12. 对于ULTEM树脂,因为固有的挂模区会使制件产生条纹,因 此,要清楚该用何种特殊的阀式浇口热流道系统。 热流道系统的注意事项如下: 浇口 浇口定位要考虑的基本因素有:制件设计、流动和产品最终使 用要求。应牢记下面的几点,以此作为一般指南。 ? 需要多浇口的大制件,应该有位置足够紧密的浇口,以减 少压力损失。这样做可使树脂流动前缘交汇点的冷却最小 化,从而提供较好的熔合线强度。应选择合适的浇口尺寸, 以使树脂的充填有一个合理的压力和速度。 ? 浇口过渡段长度应保持尽可能的短。 ? 撞流浇口将有助于保证流入的流体直接对着模腔壁或型 芯,从而可以避免漩纹。 ? 为避免夹气,来自浇口树脂流,应将空气导向排气槽。 ? 浇口位置应确定好,以便让树脂从厚壁部位流向薄壁部 位;让熔合线最小化;并且远离冲击和应力区。 ? 要使漩蚊、放射斑和浇口白晕减至最少,浇口应与流道有 一个合适的角度(图1-10). ? 直接浇注到装饰性表面,会引起表面缺陷直接浇口 直接浇口、中心浇口或注道式浇口,可用于体积大、深撑压或 厚壁成型,因为,它需要最高的注射压力和长“浇口打开”时 间。 注意: 把增强型树脂模塑成矩形时,不建议使用直接浇口,因 为纤维取向会引起制件变形。 一般来说,直接注道式浇口应置于制件最厚的部位,其直径应 设计成最厚部位的两倍,但又不大于1/2 英寸(12.7毫米)。注道 要尽可能地短。直接浇口会增加浇口白晕或日现色发生的可能 性,玻璃增强材料尤其如此隧道式浇口(副浇口) 这种浇口设计允许制件在顶出时,与流道系统自动切除。建议 的浇口形式如图1-12所示。. 隧道式浇口入口要有相当厚度,以防止堵塞物流,而注嘴孔直 径应不小于0.050 英寸(1.27毫米)。建议用比较短的料道连接 纯圆流道,以避免注射压力损失针尖形浇口 针尖形浇口(图1-14)用于三瓣模塑。三瓣模具的浇口直径应介 于0.050和0.100英寸(1.27和2.53毫米)之间。建议采用无过渡段 浇口,直接引导脱离过程,以便从流道系统自动顶出更加容易。 如果试图从模具设计角度减少浇口痕迹的出现(痕迹如图1-14 所示),可能会减弱抗冲击性能,因为,这样一来会形成令浇口 与制件分离的缺口边缘浇口 边缘浇口是注塑中最常用的浇口。为获得最佳树脂流,浇 口的高度或厚度一般来说应为壁厚的85 ~ 100%,最高至 0.125英寸(3.2毫米)。浇口的宽度应该是深度的两倍。在制 件连接处,应设置半径,以防止出现表面放射斑,并使模 塑应力最小(图1-15)。建议过渡段长度为0.020 ~ 0.040英寸 (0.50 ~ 1.01毫米)改良扇形浇口 对于扁平、薄壁型材,改良扇形浇口可使漩纹和放射斑减 少到最小程度,并减少由于模具保压引起的高应力。流道 入口应自由,并与浇口成90°,过渡段长度要尽可能地短(图 1-16)。建议流道和浇口之间有平缓的半径和过渡。冷料阱 加长段应至少为流道直径的1-1/2倍。如果浇口白晕或高应 力持续存在,建议加长冷料阱(正常情况下,流道直径的2 ~ 3倍已足够膈膜形浇口 膈膜形浇口或盘式浇口,建议用于需要有良好的同心度、消 除熔合线以变增加强度的园柱形制件(图1-17)。溢料式浇口 溢料式浇口(图1-18) 是扇形浇口的延伸。对于扁平的设计或 特大型制件,可用它将翘曲变形减至最低耳形浇口 如果流道与冷料阱之间无法使用间接入口,可采用耳形浇 口设计,以减少残余应力的影响,以及在浇口区出现的浇 口白晕现象。(图1-19).公差 只规定功能性公差,可以降低制件的成本,并使模具制造 更为经济。每一临界测量应表达为标称尺寸再加上可接受 的上下限。过紧的公差会增加模具制造成本,并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