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单方程回归模型的几个专题PPT.ppt

第七讲 单方程回归模型的几个专题PPT.ppt

  1. 1、本文档共1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讲 单方程回归模型的几个专题PPT

第7讲 单方程回归模型的几个专门问题 ;第7章 单方程回归模型的几个专门问题 7.1 虚拟变量 7.1.1 虚拟变量的概念及作用 1.虚拟变量的内涵 在计量经济学中,我们把反映定性(或属性)因素变化,取值为0和1的人工变量称为虚拟变量(Dummy Variable),或称为哑变量、虚设变量、属性变量、双值变量、类型变量、定性变量、二元型变量、名义变量等,习惯上用字母D表示。例如;2.引入虚拟变量的作用 引入虚拟变量的作用,在于将定性因素或属性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数量化。 (1)可以描述和测量定性(或属性)因素的影响; (2)能够正确反映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模型的精度; (3)便于处理异常数据。设置虚拟变量 (即将异常数据作为一个特殊的定性因素)。例如:; 若定性因素有m个不同属性或相互排斥的类型,在模型中则只能引入m-1个虚拟变量,否则会产生完全多重共线性。 例7.1.1 设居民住房消费函数为;同类型居民对住房消费支出是否有显著影响。 但在此例中,若引入m=2个虚拟变量:; (2)多个因素各两种属性 如果有m个定性因素,且每个因素各有两个不同的属性类型,则引入m个虚拟变量。 例7.1.3 研究居民住房消费函数时,考虑到城乡差异以及不同收入层次的影响,将消费函数设定为; (3)虚拟变量取值应从分析问题的目的出发予以界定 一般地,“1”表示这种属性或特征存在,“0”表示这种属性或特征不存在。而且设置虚拟变量时,基础类型、否定类型通常取值为0,而将比较类型、肯定类型取值为1。 (4)虚拟变量在单一方程中,可以作为解释变量,也可以作为因变量 2.虚拟变量的引入方式 (1)加法类型 所设定的计量经济模型中加入适当的虚拟变量,此时虚拟变量与其他解释变量在设定模型中是相加关系。其作用是改变了设定模型的截距水平。 例7.1.4 居民家庭的教育费用支出除了受收入水平的影响之外,还与子女的年龄结构密切相关。如果家庭中有适龄子女(6-21岁),教育费用支出就多。因此,为了反映“子女年龄结构”这一定性因素,设置虚拟变量:;; 图7.1.1表明,在相同的收入水平情况下,有适龄子女家庭的教育费用平均要比无??龄子女家庭的教育费用多支a出个单位。; (2)乘法类型 在所设定的计量经济模型中,将虚拟解释变量与其他解释变量相乘作为新的解释变量出现在模型中,以达到其调整设定模型斜率系数的目的。 乘法形式引入虚拟解释变量的主要作用在于:①两个回归模型之间的比较;②因素之间的交互影响分析;③提高模型对现实经济现象的描述精度。 例7.1.6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家庭教育费用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可能会发生变化。为了反映定性因素对斜率的影响,可以用乘法方式引入虚拟变量,将家庭教育费用支出函数取成:;图7.1.2 虚拟变量对斜率的影响 ; (3)一般方式 实际应用中,一般是直接以加法和乘法方式引入虚拟变量,然后再利用t检验判断其系数是否显著的不等于零,进而确定虚拟变量的具体引入方式。 我们还可以用加法模型与乘法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模型来拟合经济发展出现转折的情况。 例7.1.9 进口商品消费支出y主要取决于国民生产总值x的多少。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化,及改革开放后外资的大量引入等因素的影响,1978年前后,y和x ;; 例7.1.10 关于家庭储蓄的模型 随机调查美国旧金山地区20个家庭的储蓄情况,拟建立年储蓄额y (千美元) 对年收入x (千美元) 的回归模型。y和x的数据见表7.1.1。相应散点图见图7.1.4。;表7.1.1 家庭年储蓄额y与收入额x数据 (单位:千美元) ; 图7.1.4 家庭年储蓄额yt与收入额xt散点图 通过散点图分析,可以给模型加入一个定性变量“住房状况”,用D表示。虚拟变量D定义如下:;y=a+bx+cD1 ; 例7.1.11 中国储蓄函数。表7.1.2给出了中国1978-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单位:元)数据。以1997年为界,判断1997前和1997年后的两个时期中国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关系是否已经发生变化。;表7.1.2 中国1978-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单位:元);图7.1.5 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趋势图;利用EViews软件,输入样本数据AI、AC和D1,在命令窗口键入 LS AC C AI D1 AI*D1 得到表7.1.3回归结果。 表7.1.3

文档评论(0)

erfg4e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