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品味《论语》精髓 涵养君子之风论语精髓与中学生修养
20世纪80年代末,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相约法国巴黎,联袂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论语》作为书名,最早见于《礼记·坊记》。“论”读lún,是编纂的意思。“语”就是说的话。“论语”这两个字就是编辑孔子及其弟子们说的话。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整理而成的。南怀谨先生说:孔子学说与《论语》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司马迁写的《史记·孔子世家》钱穆先生写的《孔子传》匡亚明先生写的《孔子评传》李长之先生写的《孔子的故事》一、孔子其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论语·为政》]公元前484年,已68岁高龄的孔子回到鲁国。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的一天早晨,孔子扶着拐杖,站在家门口,轻轻地唱道:“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唱罢,对着门坐下,长叹一声,说:“予殆将死也。”七天后,就是鲁哀公十六年夏历二月十一日,孔子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叔本华 说过 :“ 只有从那些哲学思想的首创人那里,人们才能接受哲学思想。因此,谁要是向往哲学,谁就得亲自到原著那肃穆的圣地去找永垂不朽的大师。” 孔子教育他的儿子伯鱼时说:“不学《诗》,无以言。”二、孔子的人生修养目标: -----养君子之风 弃小人之行 孔子认为,一个社会要想有进步、有发展,须依靠正人君子,他们是社会的中流砥柱。 因此,“君子”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他培养人的终极目标也就是使学生能够成为“君子”。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卫灵公》 总体上来说,孔子认为一个君子应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做人要慎言敏行,言行一致,反对巧言令色。 第二,善于改过,见贤思齐。 第三,加强修养,内省外察相结合。 第四,严以责己,以身作则。三、立己仁为先:君子的核心修养---“仁” “仁”是《论语》中的核心思想,也是孔子所重视的做人的核心。 “仁”字在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中都没有出现。《尚书》中出现了1次,《诗经》中出现了2次,含义不清楚。 到了春秋时期,“仁”字逐渐多起来:《国语》中出现24次,《左传》中出现33次,基本含义是“爱人”。 在《论语》中,“仁”字出现了109次,孔子赋予他的含义也有所扩大。首先,“仁者,爱人”。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孟子也说:“仁者爱人。”“仁”字从拆字意义上理解是“两个人”或“人与人”。 孔子认为,一个人, 要成就其理想人格,做一个真正的君子,首先就要“泛爱众而亲仁”。其次,“礼”是“仁”的外表。 孔子所说的“仁”,本质是一种人道主义,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爱、谅解、关怀、容忍,也强调广大人民生活的安定、祥和、富裕、有教养。 怎样才能保证“仁”的实现呢?这就必须用“礼”来加以保障。“礼”具有制约作用,使人们按照一定的规范行为做事言谈。 因此说,“仁”是内容,是本;“礼”是形式,是表。具体来说,孔子认为,“礼”具有以下意义: 第一,“礼”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是文明与野蛮的分水岭。 第二,“礼”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中的体现,是统治秩序。 第三,“礼”是国家典制,是一切活动的准则,是人际交往的方式规范。【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第三,“仁”从“孝”始。 孔子提倡“孝弟”,并成为他的仁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弟”即“孝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意思。孝:指还报父母的爱。 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君子笃于亲。” (《论语·泰伯》)“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入则孝,出则弟。” (《论语·学而》) “事父母,能竭其力。” (《论语·学而》)在孔子看来:家庭中的“孝弟”是“仁之本”,一个人要实践“仁”的德性,应当从“务本”做起,先讲求“孝弟”、“笃于亲”,然后,才能谈其他的。 第四,“忠恕”是仁学的重要内容。【原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