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y新生儿窒息复苏课件.ppt
新生儿窒息复苏 新生儿窒息 是指胎儿娩出后1分钟,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为新生儿死亡或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初步复苏 保暖 防止体热丢失: 将新生儿放在辐射热源下 全身擦干 拿走湿毛巾 通畅气道 有胎粪及新生儿是有活力的 ? 呼吸有力,且 ? 肌张力好,且 ? 心率100次/min ? 用吸引球和大孔吸引管清理口咽和鼻腔 有胎粪及新生儿不是有活力的 气管吸引 给氧 插入喉镜,用12F或14F的吸引管清理口腔 插入气管导管 将气管导管与胎粪吸引管相连 退出导管时进行吸引 必要时重复操作 吸引胎粪 擦干,刺激呼吸,摆位 触觉刺激 有潜在危害的刺激方法 拍打婴儿背部 挤压胸廓 迫使大腿贴到腹部 扩张肛门括约肌 热敷、冷敷、或沐浴 摇动 常压给氧 如新生儿有呼吸,但是有中心性紫绀,则常压给氧。 常压给氧 加热并湿化 (如果较长时间给氧) 气流 5 L/min 提供足够的氧气直到新生儿肤色红润 评估: 呼吸,心率,肤色 评估:异常生命指征 复苏气囊和面罩的使用 复苏气囊的类型 每种类型气囊的操作 面罩的放置 复苏气囊的故障修理 评估通气效果 复苏气囊的类型 自动充气气囊 无压缩气源也可充盈 减压阀 气流充气气囊 输送100%浓度氧 容易确定面罩是否密封良好 可感知肺顺应性 可用于常压给氧 新生儿复苏气囊和面罩的一般特点 气囊的大小 (200 ~750 mL) 氧浓度 90%~100% 能够避免压力过强 面罩大小适宜 (最好有软垫,符合面部解剖形状) 自动充气气囊:基本组成部分 自动充气气囊:氧浓度的控制 未接储氧器时只能给患者输送40%浓度的氧 自动充气气囊:氧浓度的控制 连接储氧器 能给患者输送90%~100% 浓度的氧 自动充气气囊: 储氧器的类型 自动充气气囊: 压力 输送的气体压力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 挤压气囊的力度 面罩和新生儿面部间是否有气体泄漏 减压阀 复苏囊:安全措施 每种气囊至少应有一种安全措施来防止压力过高。 压力计和流量控制阀 减压阀 带气流控制阀和压力计的气流充气气囊 带减压阀的自动充气气囊 复苏囊:常压给氧 常压给氧: 可使用气流充气气囊 用连接自动充气气囊的面罩常压给氧不可靠 面罩: 边缘 有软垫 无软垫 形状 圆形 解剖形 大小 小 大 面罩应覆盖: 颏端 口 鼻 复苏准备 装配设备 测试设备 用复苏囊辅助通气之前 选择适当型号的面罩 清理呼吸道 摆正新生儿头部 站在新生儿的一侧或头侧 面部安置气囊和面罩 面部安置气囊和面罩 不可将面罩用力压在新生儿面部 不可将手指或手置于新生儿眼部 不要压迫喉(气管) 面罩的密封性 良好的气体密封性对于正压给氧非常重要。 气流充气气囊需要密封才能充盈 只有密封时挤压气囊肺部才会充气 挤压气囊的力度该多大? 明显的胸廓起伏 双侧呼吸音 肤色和心率的改善 肺部过度充气 如果婴儿表现出很深的呼吸则: 所用的压力太大 容易造成 气胸 通气频率:每分钟40~60次呼吸 胸廓扩张不良 可能的原因: 密封不良 气道阻塞 压力不足 胸廓扩张不良的原因及措施 情况 措施 1. 密封不良 重新放置面罩。 2. 气道阻塞 纠正患儿头部位置; 检查分泌物,如果有吸引; 通气时使患儿口微张。 3. 压力不足 增加压力直到胸廓起伏自如; 考虑气管内插管。 4. 设备运转失常 检查或更换气囊。 改善的指征 心率增加 肤色改善 自发呼吸 插入胃管 设备 8F 鼻饲管 20mL 注射器 插入胃管 正确测量长度 插入胃管:技术 从口腔插入,而不是鼻腔 (继续通气之用) 接上20ml注射器,轻轻地将胃内容物吸出 取走注射器,使胃管末端对空气开放 用胶布将胃管固定于患儿颊部 新生儿无改善 检查氧气、气囊、密封和压力 胸廓运动是否正常? 是否提供了浓度100%的氧气? 然后 --考虑气管内插管 --检查呼吸音;可能为气胸 新生儿无改善 胸外按压 胸外按压的指征 胸外按压的操作过程 胸外按压与正压通气相配合 胸外按压的停止 暂时提高循环 须与通气相配合 胸外按压指征 胸外按压: 2人操作 胸外按压方法的比较 拇指法 (首选) 较省力 较易控制按压的深度 双指法 一名操作者时较方便 更利于手小的操作者 方便脐血管给药 胸外按压:拇指或手指的放置 胸外按压:拇指法 拇指法 压力必须用在胸骨上 胸外按压:双指法 胸外按压:按压力量和深度 胸外按压:方法 胸外按压:可能的并发症 肝破裂 肋骨骨折 胸外按压:配合通气 胸外按压: 配合通气 4个动作1个周期,应耗时约2 s。 每分钟应有120个“动作”左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