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脑总论及外伤课件
二. 脑膜损伤 占各种外伤性血肿的三分之一 在正常情况下,硬脑膜紧贴于颅骨内板,所以并没有硬膜外间隙。由于外伤、硬膜与骨板剥离,并为破裂的出血所充填,形成硬膜外血肿。 (一)硬膜外血肿 1 ) 出血急,82﹪为急性。 2 ) 血肿较为局限。 3 )局部脑组织受压明显,而中线结构无移位。 4 )?常与骨折并存。 5)?常位于脑膜动脉走行分布区。 硬膜外血肿的几个特点: 典型急性硬膜外血肿多呈梭形均一高密度影(CT值50—70Hu)。特别是薄层扫描时,血肿内常见气泡阴影,在慢性期血肿密度也可不均匀,这或许是由于活动出血或再出血所致,时间长的血肿可见钙化影。 硬膜外血肿CT表现 有时区分硬膜外和硬膜下雪肿十分困难,以下征象有利于鉴别硬膜外血肿: 1. 多呈梭形。 2. 内缘光滑锐利。3. 急性期质地较均一。 4. 常有骨折。5. 中线结构移位较轻。 6. 较为局限,硬膜外 血肿常不超过颅缝, (矢状缝除外)但可 过中线,累及幕上、 幕下等。 (二)硬膜下血肿 病因:多由于头颅在运动中受伤所致,尤其是冲击伤更易导致硬膜下血肿。 按其发病急缓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种。 急性期;为伤后3天以内者。 亚急性期;为4天-3周之间的患者。 慢性期;指3周以上者。 CT表现为均匀一致高密度影,血肿常呈新月形或‘3’字形,CT值70—80Hu,血肿位于颅骨与脑实质之间,较广泛。当少量而很薄时,需用窗宽区别颅骨,血肿常使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同侧脑室变小。 1. 急性硬膜下血肿 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三种非典型表现 1) 血肿密度不均匀:可能与急性出血还 未凝固,凝血早期血清外溢或脑积液 经破裂的蛛网膜处漏入硬膜下腔有关。 2)? 血肿呈梭形表现:可能与血肿未散开, 对脑积液形成压力有关。 3) 血肿同侧脑室扩大:这可能系同侧室 间孔迅速被挤压,同侧脑室梗阻所致。 一般说来,急性硬膜下血肿同侧不伴有骨折。但骨折后如有硬脑膜破裂,也可见急性硬膜下血肿。 2.亚急性硬膜下血肿 根据血肿存在的时间不一,可分为早期和晚期。其特点依据凝血块的液化不同而不同,早期出现细胞沉淀效应,当细胞沉淀于血肿底部,而蛋白浮于血肿的上半部时,CT表现为上半部的低密度和下半部的高密度影。 晚期亚急性血肿的细胞成分被替代,血肿完全为低密度。 在亚急性硬膜下血肿的CT密度可以等于脑密度,此时诊断取决于: ① 脑白质推挤征。 ② 脑室系统变形 ③ 皮层静脉的内移。 ④ 中线结构移位而没有占位病变的表现。 ⑤ 脑灰白质结合部远离颅骨等。 3.慢性硬膜下血肿 指伤后3周以上者,是亚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延续,此时一般血肿外的包膜已经形成。 CT表现:多呈梭形、新月形、‘3’字形,典型病变多呈低密度,甚至等同于脑积液密度。但由于时间不同密度可由高到低,也可因再次出血而复杂化,可为均一或混杂密度影。 4.硬膜下积液 指硬膜下只含脑积液成分,是由于蛛网膜破裂,脑积液流入硬膜下腔所致。 CT表现:为均一的脑积液密度,多呈新月形,位于受压的脑实质和颅骨之间。老年人以双侧多见。 * *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一附院 CT MRI室 王成伟 脑CT诊断学 E-mail: wangchengwei6@ 颅脑CT扫描技术 1 .X线的使用 对于骨较厚的部位,例如后颅窝、鞍区可提高mA.或增加KV,以提高X线的穿透能力,小儿的头颅应减少X线的剂量。使用薄层扫描时,为提高信噪比,应加大X线的剂量。 颅脑CT扫描技术 2 .摆位和层面的选择 常规头颅CT扫描取眶耳线(OML),目的在于以最少的检查层面包括最大的检查部位,以减少患者的X线照射量。后颅窝的检查,层面平行听眶线能更多的显示小脑。眼眶的检查,平行听呲线能更好地显示视N。 直接冠状面扫描,对于显示视N,眼肌及骨的关系最佳。蝶鞍扫描,层面平行鞍底,薄层扫描对显示垂体最为有利,同时直接冠状扫描,还能提示垂体上缘、垂体柄及垂体和鞍底、海绵窦的关系。小脑幕区的病变,不易鉴别幕上或幕下时,冠状位增强扫描有利于鉴别。 颅脑CT扫描技术 3 .层厚和间距 颅脑CT扫描层厚、间距一般均为10mm,为发现小的病灶,减少部分容积效应的干扰或减少后颅窝的伪影,要用5mm、 2mm薄层扫描。在动态CT扫描时,观察同一层面造影剂密度与时间的关系,可用间距为零的动态扫描。 ? 颅脑CT扫描技术 4 .后处理 一次完备的CT检查,必须进行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