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阳春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闲话阳春面 台湾诗人余光中有诗曰: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对我这苏州人而言,乡愁是一碗热腾腾的阳春面,二两一碗,走到哪里,那细细的面条都会牵动游子的胃口,好比戏文里杜丽娘“寻梦”时唱的:“睡荼蘼抓住裙衩线,恰便似花似人心好处牵。” 像荼蘼般牵动苏州人乡愁的不是大闸蟹,是再平常不过的阳春面。阳春面就是一碗“光面”,面条,汤水,葱花三位一体的清汤面。可就是这碗清汤面,才显比出煮面的水平。就好似赛歌不用伴奏,只凭清唱,选美不靠包装,只穿比基尼,拼的就是“素”实力。走南闯北数十年,无论四川担担面,北京炸酱面,西北拉面,山西刀削面,广东云吞面,就没有哪碗面能让人“此处乐,不思蜀”忘记苏州的阳春面。有的面“粉”往返于沪宁线上,会在苏州下车专奔这碗面,先过口腹之瘾再续行程。“若过洛阳风景地,含情重访永丰坊”这份执着,可称得“面痴”。这几年,清明节扫墓,兄弟姐妹加子侄晚辈十多人,扫墓祭奠事毕就直奔“万福兴”,每人一碗“双浇面”,一舒阳春面情结。 在物价稳定的那三十年里,一碗阳春面二两半卖一角钱,二两的八分。在更为遥远的“老底子”,据称一碗面卖十文钱,中国民间把农历十月称“小阳春”,“阳春面”由此得名,“阳春”表示“十”,深意是“十文面”。如是我闻,姑妄听之,反正堂倌吆喝“二碗阳春”总比“光面二碗”听着吉祥。虽说是清光汤面,这汤可不是酱油加味精勾兑的,是用猪骨,鳝鱼骨,鸡骨等作料细火炖熬而成。苏州的“老吃客”一早赶去吃“头汤面”,奔的就是那煨制了一夜的鲜汤。掌勺师傅操持一把竹丝小漏勺,一双长筷,捞面进勺,在空中两个空翻,再抖三抖,摔干煮面水,往滚烫的面汤里一沉,如一团绒线,梳过一般齐整紧实。那面入口,滑,爽,紧,鲜,软,汤汁和面条融合如一,有说不尽的滋味。白居易咏“杨柳枝”诗云:“嫩于金色软于丝”搬来形容阳春面倒也妥帖。 意大利面也算“面条世家”之一杰,做成空心的叫“通心粉”,或成螺旋型,其奥妙是能裹住足够的汤汁,每根面都是“灌汤”的,自然入味。苏式面似乎也有这妙处,外表看不出,但味道不是一般挂面能望其项背。 上海离苏州不足百公里,可上海的面在苏州人嘴里总要差一档。“月是故乡明”,倒不是说苏州的月亮比上海圆,但苏州的面确非上海可比肩。上海也有苏式面馆,有的还装潢有致,仿古的建筑,仿红木的八仙桌,挂着花鸟写意,配着评弹雅韵,红木筷子青花碗,可面的味道依然无法拔高,仍差一档。似乎不在于“配方”,而在少了点“灵性”一类的要素。工业化的今天,什么都能“山寨”组装,批量生产,可这灵性“精气神”是组装不了的,中国菜很难像麦当劳,肯德基那般标准化,道理也在于此。“火的艺术”非好厨师莫属,麦当劳不是烹调艺术,是工业品。如今,人们餐桌上的鱼肉蛋禽,蔬菜瓜果,又有几多不是“工业品”? 有了好面条做底子,再配以好伴侣,就能翻出数十种“花式面”来,爆鳝,虾腰,焖肉,排骨,炒肉,蹄髈,熏鱼,香菇,素什锦,葱油开洋,雪菜肉丝,可谓风情万种,难能“面面”俱到。苏州的面馆如同巴西的足球,中国的乒乓,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当年,在街边巷口大大小小开着不知多少面馆,苏州的“吃客”也不迷信名牌,全凭口舌感觉,发现哪家“小荷才露尖尖角”,就会街谈巷议,一传十,十传百,免费做广告,纷纷前往一尝。 五十年代的苏州,即使一些无名小馆,也做得一手好面。我家附近在景德路道堂巷口上就有家小面馆,进门就是大灶,师傅在那下面,里边摆四五张八仙桌,被碱水洗得“刷白”。有时祖母让我去买碗干面回家,加上自家熬的葱油开洋(虾米),配以自煮的虾子酱油,调制出一碗葱油拌面,美味无比,鲜得“掉眉毛”,以至于今天还怀念那滋味,有时去“永和豆浆”要碗葱油拌面,虽说时过境迁,可蛛丝马迹,聊胜于无,在舌尖上寻觅昔日余味。 苏州最出名的面馆都有数十年乃至几百年历史,如松鹤楼,观正兴,朱鸿兴,黄天源等。老吃客们像追星似的趋之若鹜,吃碗好面是一天好心情的开始,接下来泡茶馆,泡澡堂,“皮包水,水包皮”享受悠闲人生。五十年代后这些名店都转国营或合营了,不免千店一面,徒有其表,逐渐丢了本色。“玄妙观”边上的“黄天源”是做糕团为主的,可那碗“炒肉面”特别出色,肉丝,黄花菜,黑木耳,虾仁,笋尖等金风配玉露,便独领风骚数十年。每次回苏州伯父都会指点迷津,告知当下哪家面馆的面好,哪家的面吃不得了。七十年代后期,他说阊门外吊桥堍的“近水台”面好,还存旧风。这店名也好,“近水楼台先得月”,名字就把“得月楼”压了下去。果然那里的面和汤包都极好。广东有“云吞面”,把面和馄饨配在一起,苏州人没有这种搭配。胃口好的吃碗面可再来客汤包,每客六只,一碗蛋皮葱花汤。汤包要在汤里泡之而后食,形似汤元,其皮薄如纸,筷子一挑如同拎起个布袋,里面是肉馅加一泡肉汁,“天堂”的美味,可惜如今在苏州已很难觅其踪影,不知是失传了?还是

文档评论(0)

asd522513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