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胜义迭出的训诂学力作.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部胜义迭出的训诂学力作

一部功力扎实、胜义迭出的训诂学力作 ——读《〈小尔雅〉今注》 闫艳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010022 杨琳教授于2002年出版了他申请的山东省古籍整理研究项目的课题成果《〈小尔雅〉今注》(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以下简称《今注》)。这部23.3万字的著作,凝聚着作者三年的心血,也蕴含着他的学术思想与治学方法。是一部兼有文献、资料与工具价值的学术著作。 清胡承珙在《小尔雅义证》自序中称:“《小尔雅》者,《尔雅》之羽翼,六艺之绪余也。”的确,《小尔雅》是仿《尔雅》而作的训释语词的专著,全书仅1930字,收词628个,从篇幅而言,只是《尔雅》的七分之一,而且其成书于《尔雅》之后,因此长期以来,它的价值未被充分认识,但《小尔雅》中收录了一些《尔雅》所漏缺的语词,对于《尔雅》有很大的补充作用,它的古训对于古词的研究也很大的裨益作用,因此它的学术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据文献记载,自《小尔雅》问世至清代,只有东晋的李轨与北宋的宋咸为其作过注,但李注早已在唐宋之际亡佚,宋注是现存最早的注释。有清一代,学者们将《小尔雅》的研究推向了高潮,共产生了十二种注本,并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但以目前训诂学的发展水平来衡量,清儒对于《小尔雅》的研究还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如对词义的来源一般不作说明,在释词时常常盲目地沿用古训,不考虑其在句中的具体含义,甚至牵强附会,造成了一些词长期处于失训误训的状态。 近百年来,《小尔雅》研究更是处于低谷状态,非但没有一部专门的新注本和点校本,而且数量极少的论文对《小尔雅》许多问题的探讨也缺乏深度和广度。杨琳教授有感于此书的价值,搜剔爬梳、校勘整理,潜心三年著成《今注》,对《小尔雅》进行了全面的匡补训释,其研究成果不但填补了二十世纪以来《小尔雅》研究中的一个空白,而且将《小尔雅》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该书对于学术研究而言,价值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仅从三个方面作一评述: 一、校勘整理、辨清史实 《小尔雅》之名,最早见于《汉书》颜师古注本,《艺文志·孝经家》载“《小尔雅》一篇”,颜注本流行很广,因此《小尔雅》之名为世人所接受。但是在《汉书》别本中,此书又作《小雅》,因此有人认定此书本名应为《小雅》,此外还有人将其称为《尔雅》、《广雅》,杨琳教授在书中对此进行了认真的考辨得出:“究其原委,称《小雅》者,简称也;称《尔雅》、《广雅》者,或出字形讹误,或出引者误记。” 我们现在所见的《小尔雅》收在《孔丛子》的第十一篇,《孔丛子》一书题为秦汉之际的孔子八世孙孔鲋撰,但不见于《汉书·艺文志》,因而长期以来,很多学者认为《小尔雅》与《孔丛子》同为伪书,虽也有学者不同意此说法,但对于《小尔雅》采入《孔丛子》一书的具体时间,各家说法也一直存在争议,如钱大昕认为是在伪造《孔丛子》之时即已采入,(《三史拾遗》卷三)朱骏声认为:“《孔丛》一书,不著前志,殆魏晋人依托,而摭取《小尔雅》入之”(《小尔雅约注序》),当代学者赵伯义在《〈小尔雅〉成书年代述评》中断言是汉魏之际王肃采入的(《河北师院学报》1986年第4期),还有的学者认为其采入时间是唐代以后(钱剑夫《中国古代字典辞典概论》145页,商务印书馆,1986)。 杨琳教授通过对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稽考分析后认为,“因《孔丛子》之伪而认定《小尔雅》亦伪是缺乏说服力的”,《小尔雅》非伪书,孔鲋与《小尔雅》没有关系,“根据现有资料,只能得出《小尔雅》作者佚名的结论。”(前言第5页)今本《小尔雅》与古本《小尔雅》一脉相承,《小尔雅》采入《孔丛子》的具体时间,“当在南北朝末期至隋代这一段时间。”(前言,第1页)由于“唐末五代时期战乱频仍,单行本《小尔雅》亡于战乱。”(前言第10页)但《孔丛子》本与古传之单行本长期并存,二本差异不大,于是北宋人始称《小尔雅》为孔鲋撰,从此《小尔雅》只能附《孔丛子》流传于世。 在引用文献资料的时候,杨琳教授对每一条资料都要进行比较鉴别,以判定其真伪,书中频繁地订正了许多史籍中的错误,如《广名》:“讳死谓之大行。”“大行”讳死之例最早见于《史记·李斯列传》的记载,宋翔凤训纂、胡承珙义证均据此认为“大行”之称始于秦代,但杨琳教授对此提出质疑,他认为《史记》既出自汉人笔下,语言应为汉世之语,否则,《史记》中记载的尧舜之言,难道也可以视为上古尧舜时的语言?通过对大量文献的勾稽整理,《今注》提出,“大行”本远行之义,死则去而不返,因此以行走讳称死亡乃古今通例,早在《左传》、《诗经》中均出现了此类用例,远远早于《史记》的记载。此则训释,不但纠正了前人疏注中的失误,也将“大行”释为讳死之义的时间大大提前了。 《今注》以《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孔丛子》中所收《小尔雅》为底本,因为此本“在现存的《小尔雅》版本中时代比较早,讹误改动的情况相对少一些。”(前言第33页)并用说郛本、汉魏本、宋咸注本及清人注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