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投入增加的制约条件和相关因素分析.docVIP

农业科技投入增加的制约条件和相关因素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业科技投入增加的制约条件和相关因素分析

农业科技投入增加的制约条件与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 摘要:以粮食为基本对象,分析了当前农业问题的相关背景,阐述了与技术进步相关的条件制约因素,并分析了农业技术进步和政府投入的国情约束和制度障碍。指出中国的农业技术和投入政策研究,不能遵循国际通行的农业现代化理论,当务之急还是大包干以后提出,但至今没有解决的“有中国特色”的老问题:即如何重新建立适合小农村社会经济基础的科技服务系统。   关键词:农业;科技 ;投入; 条件;分析   进入新世纪的第一年,中国有两个重要情况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一是中国加入WTO谈判曾经在2000年初受阻于农业补贴,引发争议的原因之一是政府在国内价格高于国际市场的情况下对粮食的补贴出口。同期,粮食占压信贷资金和政府财政对库存亏损补贴大幅度增加的问题,不仅引发了国内政策研究领域的反思,也导致了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二是由于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长期卖难和农民收入连续4年增长速度下降,反映出农民群体在中国加入全球化的进程中,逐渐表现出“边缘化”趋势,因此,人们关于“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讨论也成为新的热点。   以上两个重要情况,对政府加强农业投入政策和对农业的科技进步的评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为,中国小农经济条件下的农业,表现出一种用“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科技进步”等话语体系无法解释的矛盾:   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的物质技术投入增加幅度显著高于80年代,据测算其中农业的科技贡献度超过40%;这往往被作为农业的重大进步而予以宣传。   另一方面,农业的直接成本上升超过10%,包括技术在内的服务成本上升9%,其中,不仅家庭经营条件下的种植业投入产出已经是负效益,而且基本农产品也已经因为成本上升而丧失国际竞争力。   有鉴于此,中国的所谓农业技术和投入政策研究,显然不能遵循国际通行的农业现代化理论,当务之急其实还是大包干以后就提出、但至今没有解决的“有中国特色”的老问题:如何重新建立适合小农村社经济基础的科技服务系统。   为了方便讨论,本文以粮食这个农业主产品为基本分析对象。   一 当前中国农业问题的讨论与相关背景分析   人们在分析1996年以来粮食高产和库存超过2亿5千万吨的问题的时候,对造成粮食过剩的背景讨论不够。并且,有关部门在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建议时,也仍然强调旧有的“增加投入”的思路。尽管其中增加科技投入的建议,可能在一定条件下还具有相对积极的政策意义,但技术部门的知识局限难以解释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系数提高的同时、效益却在下降的道理。因此,需要从经济角度讨论与技术进步相关的条件制约。   (一)中国粮食增产的不同阶段及其相关因素的讨论   中国改革的20年中,粮食增产分3个阶段,其阶段性特征明显,相关的不同意见讨论,主要集中在制度和物质这两种影响因素何者为主的分析上。农业部最近的研究,把粮食增产分四个阶段(参见表1、表2)。   (1)其他物质投入,包括种子、农机、农膜、农药等   (2)此处指广义的技术进步,包括技术措施、制度变革和经营管理等内容   第一阶段是在1978-1984年的6年中,我国粮食从1978年的3047.6亿公斤提高到1984年的4073.1亿公斤,总量增长32.6%,最为显著的是单产从168.5公斤/亩增加到240.6公斤/亩,增长42.8%。对此,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的研究认为,以农村大包干为主的制度创新因素的贡献度占40%。不过,后来的研究有所不同,主要是在价格刺激和物质投入两个方面,补充、或者修改他的结论:   其一,1979-1982年政府把粮食综合价格提高了49%。人们指出,这是在约20年不变的长期计划价格压抑下,在单一粮食产业上具有突破意义的短期价格调整,因此,必然对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特别大的刺激作用。   其二,据农业部的研究,这个阶段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其中的物质投入的作用是重要的。例如,化肥增加了100多万吨,其中仅1982-1984年期间化肥在增产中的贡献度就达到49%;用电增加30多亿千瓦,农机总动力增加1000多万千瓦,这些物质投入的贡献度是26%;技术进步的贡献是31%。   以上补充虽然可以被认为是不同意见,但由于提高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