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证属痰湿阻络的临床观察课件.pptVIP

针刀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证属痰湿阻络的临床观察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针刀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证属痰湿阻络的临床观察课件

针刀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证属痰湿阻络的临床观察;1,前言 2,临床资料 3,结果 4,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 主要是由于颈椎退行性变,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致使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发生痉挛,或直接压迫椎动脉使血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而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痛、发作性眩晕、视觉障碍,甚至卒倒、恶心、呕吐、吞咽困难等。 属中医 “头痛” 、“眩晕”、“痹症”范畴。 目前临床上的中、西医疗法疗程长、易复发,疗效不易巩固。; 2007年1月-2009年8月,采用随机对照法对6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证属痰湿阻络的住院和门诊病人进行对照治疗。;1,观察对象 2,诊断标准 3,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4,分组方法 5,治疗方法 6,疗效指标 ; 以我院颈肩腰腿疼痛科门诊和住院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要求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6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证属痰湿阻络的患者,运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针刀治疗组和针刺对照组; 疾病诊断标准:参照1992年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上制定的关于CSA的诊断标准和《疼痛诊断治疗学》共同拟定标准如下; ①常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②临床均有一种或以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反复发作,有卒倒史,且与头颈部活动密切相关,某种头位可诱发加重;③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④乳突下椎动脉点多有显著压痛,患侧颈椎上段棘突或肩胛骨内上角伴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枕下三角区压痛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阴性,低头旋颈试验阳性;⑤X线正位片,CT或磁共振检查符合颈椎病型特征性改变;⑥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除外椎动脉段和三段椎动脉供血不全,神经官能症与颅内肿瘤等。; 参照《中医内科学》和《中医脑病治法》中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相关的“眩晕”和“头痛”的证型,拟定痰湿阻络辨证要点: 患者头晕头痛,反复发作,项部及上肢困重酸痛,喉中痰鸣,吞咽困难,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腻,脉弦滑或濡缓。; (1)纳入标准:符合前述疾病诊断和证型诊断标准,患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2)排除标准:①颈椎病属于其他类型,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②与颈椎病有关的相关疾病,如骨结核结核、骨肿瘤等;③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④未能坚持治疗,中途停用或者加用其他治疗者。; 64例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刀治疗组34例和针刺对照组30例。 其中治疗组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41-73岁,平均51.2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12个月;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45-77岁,平均49.7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16个月。 临床治疗中,因各种原因没有坚持治疗和回访答复者3例,已排除。;治疗方法; 采用针刀配合手法规范治疗,根据病情,分两次进行:; 首次行小“T”型松解,患者俯卧垫高胸部,下颌部和床头边缘齐平内收,双手后置舒适体位后,行常规备皮和消毒。横线5个点,中点为枕外粗隆,在上项线上向两侧旁开2.5㎝为2个点,再向外旁开2.5㎝为2个点。按照针刀四步进针规程,刀口线与人体纵轴一致,刀体向脚侧倾斜45°,与枕骨垂直,从押手拇指背侧进针,到达上项线骨面后,调转刀口线90°,铲剥2-3刀,范围不超过0.5㎝;在中点操作后,提针刀于皮下组织,向左右呈45°角分别到达上项线下0.5㎝,铲剥2-3刀,范围不超过0.5㎝,以松解斜方肌起点和头半棘肌止点。; 竖线6个点,C2、C3棘突顶点及其两侧旁开1.5㎝的C2/3、C3/4左右关节囊。按照针刀四步规程进刀,刀口线与人体纵轴一致,棘突顶点进刀时,刀体向头侧倾斜45°,与棘突呈60°角,针刀直达棘突顶点骨面,纵疏横剥2-3刀,范围不超过0.5㎝,然后退针刀于棘突顶点的上缘,将针刀体逐渐向脚侧倾斜,与颈椎棘突走行方向一致,调转刀口线90°,沿棘突上缘向内切2刀,范围不超过0.5㎝,以切开棘间韧带;左右关节囊松解时,刀口线与人体纵轴一致,到达双侧关节囊骨面后,沿关节囊骨面的走向松解2-3刀; 5-7日后,视病情行第二次针刀治疗,选择C4、C5、C6、C7棘突尖及后正中线旁开1.5cm处,C4/5、C5/6、C6/7关节囊12个点,加上双侧肩胛角肩胛提肌的2个止点,共12刀。颈段操作方法和首次相同,肩胛提肌止点的操作定点在肩胛骨内上角的边缘,刀口线方向与肩胛提肌肌纤维方向平行,针体垂直于背部皮肤进入,达肩胛骨上角骨面,调转刀口90°在骨面上铲剥2-3刀,范围不超过0.5㎝。;

文档评论(0)

gz2018gz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