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制品和剂量特殊疾病患者输血治疗弥散性血管内_课件
特殊疾病患者输血治疗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 胡丽华 特殊疾病患者输血治疗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输血 急性失血患者输血 新生儿及儿童输血 老年患者输血 严重肝病患者输血 恶性肿瘤患者输血 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输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许多疾病发展过程中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是一组严重的出血性综合症 DIC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广泛出血、微循环障碍、多发性栓塞及微血管病性溶血等症状 临床上对DIC的治疗关键在于DIC原发病的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消除诱发因素是终止DIC病理生理过程的最关键措施 其次,抗凝治疗可终止血管内凝血的病理过程,肝素是当前最主要的抗凝治疗药物 当病情需要时,可给予血液成分替代输注治疗 对其治疗措施的正确选择有赖于对DIC原发病及其病理过程的正确认识 输血在DIC高凝期中的应用原则 处于高凝期的DIC患者,通过有效的病因治疗和抗凝处理,通常可以有效控制DIC,多不需要输血 输血在DIC消耗性低凝血期中的应用原则 处于消耗性低凝血期的DIC患者,在积极治疗病因的同时,应补充一定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 如果诱发DIC的病因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或没有其他明确停止抗凝治疗指征,仍应继续在抗凝治疗基础上,输注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或凝血因子制品 抗凝治疗以起到阻止微血管血栓继续形成的作用,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以起到改善因血小板或凝血因子消耗减少引起的出血。由于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消耗或破坏增多,输注剂量应适当增加 血小板输注适用于血小板计数50×109/L,疑有颅内出血危险或其他危及生命出血倾向的DIC患者。急性白血病并发DIC者的血小板生成减少,更有必要输注血小板 输血在DIC继发性纤溶亢进期中的应用原则 处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期的DIC患者,如果DIC的病理过程仍在继续,输注含有纤维蛋白原的血浆、血小板及冷沉淀等制品,这些纤维蛋白原可能加重纤溶,其降解产物可干扰止血机制、加重出血和血栓形成。因此,纤溶亢进期的输血应十分慎重。 临床上,判断DIC的不同分期存在一定困难,在决定输血方案时,可参照以下原则: DIC的病因和病理过程得到控制,输注各种需要的血液成分都相对安全 DIC病因未得到有效控制,输注各种血液成分的疗效差,可能加重病情 DIC病因得到控制,但病理过程尚未得到控制,输血应十分慎重,输注不含血浆或少浆红细胞、血小板及浓缩凝血因子制品相对较安全 DIC病因得到控制,经抗凝治疗后仍有出血,其出血原因可以参考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加以判断: ①AT-Ⅲ水平恢复正常,结合其它实验室指标,提示可能是由血小板、凝血因子等血液成分减少引起,可及时补充所需的血液成分 ②AT-Ⅲ水平50%,应使用AT-Ⅲ浓缩制剂,提高AT-Ⅲ活性,并慎用含血浆的各种血液成分制品 二、急性失血患者输血 急性失血多见于 严重外伤出血 术中及术后大出血 消化道大出血 产后大出血 宫外孕破裂腹腔内出血 创伤性肝、脾破裂出血等 在急性失血中,为了抢救患者生命,首先应快速扩容——首选晶体液或胶体液 为了保证血液的合理使用,需尽量优化血制品和代用品的使用比例 在确定急性失血患者的输血方案时,须考虑下列相关情况: 考虑患者的失血量 尽管评估患者的失血量可能比较困难,但是这对指导输血是非常有用的 当失血量<15%(约750ml,成人)时,常常不需要输血,除非患者已存在贫血或有严重的心脏或呼吸系统疾患等不能代偿 当失血量为15%~30%(约800~1500ml, 成人)时,需要输注晶体或胶体液扩容,而当患者已存在贫血且心肺储备功能降低或有继续失血,应输注红细胞 当失血量为30%~40%(约1500~2000ml,成人)时,在立即输注晶体液或胶体液快速扩容的同时,输注红细胞 当失血量40%(2000ml,成人)时,在积极应用晶体液或胶体液扩容、输注红细胞的同时,应注意到患者不但丢失红细胞还可能丢失或损耗大量的凝血因子、血小板,因此应根据具体临床情况和有关实验室指标,适量输注新鲜全血并合理搭配、适量补充冷沉淀、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制剂等血液成分或凝血因子制品。 大量输血 定义为:给病人补充等同于其循环血容量的疗法,或是在有指征提示的24小时内输入多于10单位的压积红细胞 另外,有些学者将1小时内输入多于4单位的压积红细胞也归入大量输血 除了输入红细胞外,病人往往还输入了其他类型的血制品 外伤病人一般正处于失血当中,因此代偿性生理活动启动来维持血容量,这些机制包括心动过速、血管收缩、激活细胞因子和激素以及凝血级联反应 为使代偿机制有效的发挥功能,机体必须维持一个恒定的体温(使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具有正常的活性)来代偿因组织低灌注造成的代谢性酸中毒 再者,病人一般躺在血液浸湿的物品上,加上临床医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