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性红斑角化症二例课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可变性红斑角化症二例课件

可变性红斑角化症二例 赵天恩 周桂芝 汤玉枢 病例(1) 男,28岁,自1.5岁即于面部、双肩、腰背和四肢发生大片紫红色角化性斑片或褐色斑片,无自觉症状,偶有轻痒。夏季皮损面积明显变小,冬季则又扩大,但2岁之后,其面部和肩部皮损完全消退,且迄今未再复发。其腰背部紫红色角化性斑片演变为褐色斑片,而四肢皮损虽随季节略有消长,但从未完全消退。患者足月顺产,其父母非近亲婚配,其父下肢患轻度鱼鳞病,其母及其25岁的妹均体健。体检:一般情况佳,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四肢除肘弯和腘窝外,均见大片对称分布的紫红色角化性斑片及斑块,其间可见大小不等的正常皮肤岛。皮损边缘清楚而不规则(图1-4),下肢屈侧及双足背皮损分别覆以糠秕状和线条状鳞屑(图2、5)。两侧腰背可见褐色斑片(图 1)。毛发、眼睛、牙齿、指(趾)甲和黏膜均未见异常,无掌跖角化。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均正常。组织病理:于左股伸侧角化性紫红色斑取材,示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肥厚,真皮乳头少许单一核细胞浸润(图6)。临床诊断为可变性红班角化症。给予阿维A内服,10mg,bid,一周后10mg,tid,外用20%尿素脂,三周后复诊仅部分皮损消退,现仍在治疗中。 图片(1~2) 图片(3~4) 图片(5~6) 图片(7) 病例(2) 女,18岁,自6岁时即于眉间、眶周和四肢发生暗红或棕褐色粗糙的斑片,冬季大部分皮损可完全自动消退,所遗少数皮损变为褐色,夏季皮损复发或扩大。5年前面部皮损完全消退,迄今未复发。双膝由暗红变为褐色,持续存在。所有皮损均无自觉症状。患者足月顺产,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同类疾病。体检:一般情况良好。皮肤科检查:两上肢屈侧、两小腿伸侧对称性暗红色角化性斑片,边缘清楚而不规则,表面覆以少许糠秕状鳞屑(图7、8)。双膝部褐色斑片。无掌跖角化。头发、眼睛、牙齿和黏膜无异常。组织病理:于右上臂红班处取材,示角化过度,基层色素增加,真皮浅层血管轻度扩张,其周围稀疏的单一核细胞浸润。临床诊断为可变性红班角化症。给予内服阿维A 10mg,bid,外用0.1%他扎罗汀凝胶,现正在治疗中。 讨论 可变性红斑角化症(erythrokeratodermia variabilis,EKV)系一少见的遗传性角化过度性皮肤病。1925年荷兰Costa首次报告,1978年赵天恩等首次在国内报告[1]。本病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基因是位于1P34-P35.1区的一组连接蛋白基因(connexin gene,Cx, JG)及其亚家族。既往认为EKV是由于Cx31(GJB3)基因突变,编码裂隙连接蛋白(gap junction protein)而决定其表现型,现又发现Cx30.3(GJB4)突变也与其表现型有关。并认为Cx基因家族成员的快速突变,可能与皮损易于变化有关[2]。本病可于出生时、生后数月或儿童时发病,但3岁以前居多。皮损为红色、紫红、棕褐色角化性斑片或斑块,泛发对称或局限分布。边缘清楚而迂回,常因气候或情绪变化可在数小时、数日或数周而有大小和形态的改变,多为夏轻冬重[3],,但也有相反者,如本文例2。无自觉症状或偶有轻痒。多不伴毛发、牙齿及黏膜异常,仅见MerChant等报告了2例慢性结膜角膜炎伴先天性角化不良和EKV[4].。部分患者随年龄增长而减轻。组织病理主要示角化过度或伴角化不全、棘层肥厚,偶有基层色素增多,无特异性。维A酸内服适用于成人,但Graham-Brown等用其治疗一例9岁女童,皮损迅速消退而未见明显副作用[5]。本病主要应与进行性对称性红班角化症、Netherton综合征和非大疱性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症鉴别。 参考文献 赵天恩,牟敦孟。变异性红班角化症一例报告。皮肤病防治研究通讯,1978 2:117。 Richard G,Brown N,Rouan F, et al. Genetic heterogeneity in erythrokeratodermia Variabilis gene GJB4(Cx30.3) and genotype-phnotype correlations.J Invest Dermatol,2003,120:601-609. 王丽英,常宝珠。 可变性红班角化症二例。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33:445。 MerChant A, Zhao TZ, Forster CS. Chronic keratoconjunctivitis associated with congenital dyskeratosis and erythrokeratodermia variabilis. Two rare genodermatoses. Ophthialmology, 1998,105:1286-

文档评论(0)

2017m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