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韩信 电子文档
淮阴侯反了没有
《史记·淮阴侯列传〉教学札记》中,作者曹茂昌老师确信:韩信确实反了,但由于国人英雄情结与忠君情结的影响,导致历代学者为之辩诬,这些辩诬者的分析与立论虽有见地,但存在逻辑破绽。曹老师的论文对我国民族文化心理鞭辟入里,然而,作者的韩信“ 畔逆” 说法,我以为值得商榷。
自古与君王共患难易,共安乐难,危难之时,“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是其内心的真实诉求;海晏河清之际,见到胸怀安邦定国韬略者,则仿佛“芒刺在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谋逆是最好的罪在不赦的借口,“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的韩信自然难逃功臣宿将的宿命。君主诛杀无罪的功臣,可惜为无损皇帝“圣德无违”的华冕,还得背上莫须有的罪名。
韩信究竟反没有反?与曹老师持相同观点的有刘知几。刘知几在《史通》卷六《浮词》中以为:“淮阴初在仄微,堕也无行,后居荣贵,满盈速祸;躬为逆上,名隶恶徒。”他断定韩信是造逆之徒,其死于妇人之手乃罪有应得。曹老师也以为:其谋反是有心理依据的,韩信很在乎权势,淮阴家居时谋反,正是因为既得利益没有了,心中不平。
人的行为虽有不可预测性,但环境与性格决定一个人重大行为的主导方向。纵观韩信生平,他似乎追求权势。但细考其行为,他的追求也尽止乎功名。他仗剑从项梁,数以策干项羽,不用,亡楚归汉;为汉治粟都尉,仍觉难展其才,又逃离汉。群雄蜂起之际,项羽、刘邦、陈涉之辈俱具问鼎之志,韩信先依附楚,再依附汉,追求的是从龙得风,附骥致千里,表现出较强的依附性,他以为帝位非其所求——“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如其真有“彼可取而代也”的雄心,因时乘便,取代高祖并非难事。汉六年时,“(汉)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韩信)”,有人诬告韩信谋反。高祖计划巡云梦,诱捕韩信。韩信也识破其阴谋,料到有非常之变,韩信如真的罔顾恩义,贪图帝位,只需将计就计,反趁皇帝准备不足,擒拿送上门来的高祖,天下可一鼓而定。可见,主张韩信因为对权势的欲望而造反的依据不足。
曹老师以为“讨封齐王,也许是想反的试探”依据,这一点也值得商榷。韩追求的是功名,在他拜为大将军时,就对刘邦剖析楚王:“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坦言有功当赏,平赵之后,“乃遣使报汉,因请立张耳为赵王”。既然韩信灭赵王国,请求立张耳为王,怎能说灭齐时请求立自己为齐王时,就成了试图谋反的依据呢?
更为重要的是韩信是一个重道德的人。虽小节可能有失,但他知恩图报,“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他忠诚不二, 项王使盱眙人武涉往说韩信时,韩信谢曰:“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考验韩信忠诚,在辩士蒯通的劝诱中达到顶峰:
当今两主之命县於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原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彊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割大弱彊,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於齐。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齐矣。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原足下孰虑之。
韩信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蒯生绞尽脑汁,反复的冲击韩信的道德底线。蒯生当世活生生的事实相劝,“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相与为刎颈之交,……後常山杀成安君泜水之南,……何也?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难测也”,同时以从汉的危险警告韩信,“故臣以为足下必汉王之不危己,亦误矣。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兽已尽而猎狗烹。夫以交友言之,则不如张耳之与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则不过大夫种、范蠡之於勾践也。此二人者,足以观矣”姚永概言之:“反复曲尽,不厌其详,所以见信不反于此时,则后之反乃妄致之辞耳。”(《慎宜轩笔记》卷四)当时,夺取天下只在他的转念之间,但韩信坚守传统的士大夫信念,忠于汉王。有如此性格基础的人,怎么会造反呢?
韩信的超群的忍性,也无法让人相信因利益受损而冲动造反。因冲动而造反的心理基础是理性控制的缺乏,但恰恰相反,韩信的忍耐人人皆知,传世的“胯下之辱”可谓奇谈,韩信能忍常人之不能忍,能“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并在王楚时,还拜辱之者为中尉。汉王也是屡次逼他:夺其赵军,袭夺其齐地,欲借游云梦而擒之。这些时候,危境已萌,韩信只要不忠,或者不忍,早已举兵向汉,问鼎中原了。
司马迁评价韩信“伐功矜能”,这通常会被当成谋反的心理依据。其实,虽然被降为淮阴侯时,韩信怨形于色,“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这种怨望并不会导致谋反,此时之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