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课件_12.ppt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课件_12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北京市通州区新华医院中医科:吴小勇 2010.9 教学目的 1、掌握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2、熟悉面神经麻痹的鉴别诊断。 概念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是指面神经管内段(茎乳突孔内)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瘫。颅内炎症、肿瘤、血管病变、外伤等多种原因病变累及面神经所致的继发性面神经麻痹与前者不同,不是本节讨论的对象。面神经麻痹表现以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同侧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面部被牵向健侧为主要特征。 属中医学“面瘫”、“口眼喎斜”、“吊线风”、“卒口僻”等范畴。 病因病理 西医病因病理 :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十分清楚,一般认为骨质内的面神经管刚能容纳面神经,各种原因如受寒着凉、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不稳定致神经营养血管收缩缺血,而毛细血管扩张,面神经水肿,面神经受到压迫可引起本病。面神经早期病变为水肿、脱髓鞘,严重可有轴突变性。 病因病理 中医病因病理: 病因为风邪中络,痰阻经络,瘀阻脉络。 1.风邪中络由于机体正气不足,肌表不固,腠理疏松,风邪乘虚而入,客于面部阳明经络,使气血运行异常,脉络失养,而发生口僻。 2.痰阻经络多因素体正虚,复有痰饮,或饮酒嗜辛,偏嗜厚昧,痰浊内生,或气郁痰扰,痰动生风;或偶遇风寒,风袭痰动,风痰互结,流窜经络,上扰面部,阳明络脉壅滞不利,即发生口僻。 3.瘀阻脉络多由于病久迁延不愈,或失治误治,导致瘀血壅塞脉络,气血循行不畅,以致阳明血瘀,筋脉挛急,形成口僻。 临床特点 1、急性起病,于数小时或1~3天内达到高峰。 2、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病初可伴有麻痹侧耳后乳突区,耳内或下颌角的疼痛。 3、表现: 病侧不能作皱眉、闭目、示齿、鼓腮等动作。 A、额纹消失、不能皱眉额蹙; B、眼裂变大、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显露出白色巩膜,称为Bell征阳性; C、患侧鼻唇沟变浅; D、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E、口轮匝肌瘫痪使鼓气、吹口哨时漏气。 鉴别诊断 1.继发性面神经麻痹起病缓慢,逐渐加重,多因他病继发。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可并发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程进展缓慢,多为双侧性,且有前驱感染史,对称性的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脑脊液出现蛋白定量增高、细胞数正常的“蛋白一细胞分离现象”。 局部炎症如中耳炎、腮腺炎或腮腺肿瘤、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等,可累及面神经,但多起病缓慢,逐渐加重,且因有腮腺及局部体征不难鉴别。 后颅窝病变,如桥小脑角肿瘤、颅底脑膜炎、鼻咽癌颅内转移等原因所致的面神经麻痹,常伴有听觉障碍及原发病的特殊表现。 2.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可因脑血管疾病或脑肿瘤引起,仅限于眼睑下部的肌肉瘫痪,故额纹不消失,眼睑能闭合,且伴有偏瘫;或有脑血管症状体征,如意识障碍、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病理征等。 西医治疗 1、激素治疗:强的松(20-30mg)或地塞米松(1.5-3.0mg)1/d,口服,连续7-10天。 2、改善微循环,减轻水肿: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ml,静滴1/d,连续7~10天。烟酸、复方丹参片。 3、神经营养代谢药物:维生素B1、B12等。 中医治疗 中医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有其自身的优势,可以针药并用,辩证论治。 一.中药治疗: 1 风寒外袭   (1)治法:疏风散寒,通络和营。   (2)方剂: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3)组成:麻黄6g,附片3g,细辛3g,薏苡仁15g,白术 10g,黄芪20g,当归20g,生赭石10g,甘草6g。   (4)加减:表虚自汗者,去麻黄,加防风15g;兼头痛者加白芷15g、羌活12g;伴味觉障碍者加茯苓15g、五味子12g;耳鸣、听觉过敏者加石菖蒲12g、苍术10g。    2 风热外袭   (1)治法:疏风散热。   (2)方剂:银翘散加减。   (3)组成:金银花12g,连翘12g,薄荷6g,桔梗10g,牛蒡子12g,桑叶10g,僵蚕10g,全蝎3g,白蒺藜10g,防风9g,荆芥9g,川芎15g。   (4)加减:口苦者加柴胡10g、龙胆草12g;头晕目眩者加钩藤10g、菊花15g;大便干结者加大黄15g;咽痛、耳下肿痛者加蝉蜕6g、大青叶20g;若高年有高血压的患者,风热而兼肝火,则可酌加天麻15g、钩藤15g、黄芩12g等。   3 风痰外袭   (1)治法: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2)方剂:牵正散加味。   (3)组成:白附子10g,僵蚕l0g,全蝎5g,蜈蚣2条,防风l0g,葛根15g,羌活6g,钩藤10g,半夏12g,川贝母9g。   (4)加减:痰湿阻滞明显者,加薏苡仁20g、半夏10g以燥湿化痰;若面肌抽搐频作者,加蜈蚣2条、乌梢蛇10g;

文档评论(0)

gz2018g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