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酷寒亭》对元代社会史实反映及作品再认识.docVIP

《酷寒亭》对元代社会史实反映及作品再认识.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酷寒亭》对元代社会史实反映及作品再认识

《酷寒亭》对元代社会史实反映及作品再认识   摘 要:元代杂剧作家杨显之的《郑孔目风雪酷寒亭》从表面上来说讲述了郑孔目因贪恋妓女萧娥的美色而导致家破人亡的故事,从思想内容上来说带有明显的教化世人的意味。但是作为一位“寰宇知名”的杂剧作家,杨显之在《酷寒亭》中加入了诸多反映元代社会史实的内容,并且由这内容生引发对《酷寒亭》更多的思考,这使读者对这部杂剧有了新认识。   关键词:杨显之 《酷寒亭》 郑孔目 张保 元代史 新的认识   《郑孔目风雪酷寒亭》是元代杂剧作家杨显之的现存两部杂剧中的一种,它主要讲述了郑孔目因贪恋妓女萧娥的美色而最终导致家破人亡的悲剧。《酷寒亭》这部杂剧在处于元代这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年代中完全是个异数,当关汉卿、王实甫等一些杂剧作家在讲述着一段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的时候,杨显之却是反其道而行以“女色败家”、“后母化狼”为主要内容,告诫普天之下所有男人贪图一时的皮肉之乐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家破人亡的后果,所以说杨显之这部杂剧的教化世人的功用是明显的。但是假如我们结合杨显之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来分析这部剧,也就不难发现这部杂剧有其对于元代社会史实的反映,同时在这种对社会史实的反映中也表现了杨显之对元代中下层汉族文人前途命运的关照。   一、《酷寒亭》杂剧中对于元代史实的反映   《郑孔目风雪酷寒亭》主要讲述了郑崇郑孔目(郑州府尹李公弼手下的一名“把笔文书”)因贪恋妓女萧娥的美色而气死自己的原配妻子萧县君,并最后杀死妓女萧娥的故事。这部杂剧虽是一出家庭伦理剧,但剧本中一些内容的描写却是对当时元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反映。这种反映不但是蒙古少数民族统治下的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也反馈出作者从一个文人的视角对重要的社会问题的关注。下面笔者就试以《酷寒亭》杂剧中存在的一些细小问题予以提出并找出其在社会史实方面的反映。   1.郑孔目身份的特殊性:   在《酷寒亭》开头的楔子中就已经交代了郑孔目的身份“在这衙门中做这个把笔司吏”[1]。所谓“把笔司吏”相当于现在秘书的职务,在日常的工作中替府尹查阅官府往来的信件和代写公文,只能算得上是一个区区小吏。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小吏身份的郑孔目在某些时候却可以左右府尹的决断,府尹对于他更是言听计从。例如,宋彬醉酒打死了人本应该被处以死刑,但是只因宋彬求了郑孔目使得郑孔目在府尹面前替他求情“相公,这个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则是误伤人命”。府尹听郑孔目如此说也没有再追究下去,把宋彬判了个决杖六十发配沙门岛;此外,妓女萧娥要脱籍嫁人,也是先让郑孔目知道,然后郑孔目以府中有妓女脱籍的旧例为由使府尹批准萧娥脱籍;再有,留恋在妓女萧娥家的郑孔目当看见来找萧娥的高成时,就说“你似个吊桶,我似个井,这吊桶常落在井里,我若寻你些风流罪过,一顿拷下你下半截来,快走”。听他的语气竟然比府尹还要威严得多。通过以上三个例子可以看出似乎郑孔目在府衙中的权力是十分大的,他可以救人性命,也可以断人生死,甚至于府尹对他都是言听计从。我们单纯地按照常理来判断,以郑孔目一个“把笔司吏”的职位是根本不可能具有左右府尹的权力的,但是假如我们把郑孔目的身份放在元代社会的大背景下再来看时,这种不合常理的情况却是有理有据的。   众所周知,元代废除科举制度断绝了文人士子经世治国的人生理想,虽然在皇庆二年(1313)时恢复科举,但是不平等的考试形式以及对于汉人、南人的歧视使得元代的科举考试形同虚设,这样就使得大量的文人士子尤其是那些没有家族背景的中下层汉族文人们只能寻找其它的途径寻求入仕。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由吏入仕”成为了中下层汉族文人们实现人生理想的唯一出路。在元代,官员的出身主要可以分为三种,元人姚燧对此做了说明:“大凡今仕为三途,一由宿卫,一由儒,一由吏。由宿卫着,言出中禁,中书奉行制敕而已,十之一。由儒者,则校官及品者提举教授,出中书;未及者,则正录而下,出行省宣慰,十之一半。由吏省,省太院、中外庶司郡县,十九有半焉。”[2]所谓“宿卫”就是蒙古国时期的怯薛,主要是一种保护大汗的护卫军组织。能够选入怯薛的人员都是蒙古的贵族子弟,汉人是根本没有机会的。还有姚燧的文中提到的“儒”是指一些在地方上有家世有声望的大儒,这样的儒士可以经过郡县的推举到朝廷做官。但是通过这种方法入仕为官的儒士数量极少,并且对于那些没有家世背景的中下层文人来说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于是众多的中下层文人将目光放在了“吏”上。在元代吏与官是分开来的,吏是指在府衙中专门供官员驱使的差役。吏是不能参政的,甚至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他们的地位是很低的。但是在元代颁布的条令中,吏经过一定的考核是可以为官的。所以相较于形同虚设的科举考试来说,由吏入仕似乎成为文人士子实现人生理想的更好的选择。广大的中下层儒士们,不得不走上成为区区小吏的道路。因此可以推测出郑孔目或许原先也是一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