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白毛女》背后历史碎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红色经典《白毛女》背后历史碎片

红色经典《白毛女》背后历史碎片   芭蕾舞界素有南“白”北“红”的美誉。“白”指的是《白毛女》,“红”指的是《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从凄惨诡秘的民间传说,到浪漫而极富政治语义的红色经典,屡经修改。每一次改编的背后,都折射出政治文化上饶有意味的时代变迁。   歌剧《白毛女》献礼中共七大   上世纪30年代,河北平山一带山区流传着“白毛仙姑”民间传说,大致是个备受压迫的故事:一个农家女受不过恶霸地主欺辱而逃进深山,由于长期没有吃盐头发全白了。1940年前后,抗日根据地的《晋察冀日报》发表了报告文学《白毛仙姑》。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鲁迅艺术学院毕业生林漫将“白毛女”的传奇写成短篇小说《白毛女人》,他敏感地提炼出地主迫害农民的阶级压迫主题。   1944年5月,西北战地服务团回到延安,团里的邵子南向主持鲁迅艺术学院的周扬提及这个故事。恰巧林???刚托人把小说《白毛女人》带给周扬看,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周扬觉得“三年逃到山沟里,头发都白了,很有浪漫色彩啊,可以写个歌剧嘛”。他支持把“白毛女”改编成一部新型歌剧,为中共七大献礼。修改过程中,邵子南与创作组发生了激烈争执,最后贺敬之与丁毅承接了任务。1945年1月到4月间,剧本写作和舞台排练同时展开,一边写唱词,一边作曲,一边排练。   现在尽人皆知的故事,在这部歌剧里大体定型。结尾是白毛女控诉恶霸地主的滔天罪恶,地主黄世仁与管家穆仁智被绳之以法。最有争议的一幕,来自歌剧第三幕,喜儿被黄世仁奸污后怀孕,一度误认为黄世仁会娶她,于是高兴地披着红棉袄在舞台上载歌载舞。周扬主张:“喜儿对黄世仁应当有幻想嘛!”这一情节的设置,被艾青、萧军等人诟病,喜儿“低头过日月”的形象实在太“没骨气”,“忘记了杀父受辱的血海深仇”,“怎么能跟地主搞在一起”?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歌剧《白毛女》在此期间上演。反响极为热烈:当黄世仁在白虎堂向喜儿施暴时,首长席后面的几个女同志失声痛哭;当幕后唱起“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歌时,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演完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首长破例上台接见演职人员,与他们握手表示祝贺。有人还记得当时的一个尴尬小插曲,当毛泽东走到扮演黄世仁的陈强面前,大概仍沉浸在剧情之中,竟不肯同他握手直接走向下一位演员。   第二天一早,中央办公厅便向剧组传达了中央领导同志的三点意见:第一,《白毛女》主题好,是一个好戏,非常合时宜。第二,艺术上是成功的,情节真实,音乐有民族风格。第三,黄世仁罪大恶极,应该枪毙。最后一条建议来自刘少奇,“黄世仁如此作恶多端还不枪毙了他?这说明作者还不敢发动群众”。办公厅解释,抗战胜利后民族矛盾将退为次要矛盾,阶级矛盾必然会上升为主要矛盾。作者不敢发动群众,是会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   部队看《白毛女》,枪子一律要退膛   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轰动了延安,“翻身人看翻身戏”,以其鲜明的政治主题很快成了解放区影响最大、最受欢迎的剧目。丁玲曾描写过看戏的场景:“每次演出都是满村空巷,扶老携幼……有的泪流满面,有的掩面呜咽,一团一团的怒火压在胸间。”新中国成立以前,歌剧《白毛女》共上演过近两百场,观众达百万人次。在延安时,毛泽东和女儿李敏在自家窑洞里也演起了《白毛女》,他一口湖南腔唱的杨白劳,路过的人全都听见了。   戏里人物的命运,更延伸到演员的现实生活。演黄世仁的陈强因这个角色而闻名,但演出时他每每被台下观众扔的石子、水果砸伤,最惊险的一次是到冀中河间为部队演出,战士们刚开过忆苦大会就来看戏,演到最后一幕,突然一个新参军的战士“咔嚓”一声把子弹推上了枪膛,瞄准台上的陈强。千钧一发之际,班长一把将枪夺过去,战士仍理直气壮地说:“我要打死他!”自此,各军区首长规定,部队在看《白毛女》演出时,所有官兵枪里的子弹一律要退膛,检查后才能入场看戏。   整个解放战争时期,,歌剧《白毛女》堪称一部艺术化的政治教科书。一些村子看了后,很快发动群众展开反霸斗争,并激励许多人投身革命。许多战士在枪托上刻下这样的口号:“为杨白劳报仇”、“为喜儿报仇”,掀起杀敌立功的热潮;《白毛女》甚至用来“招待”投诚或被俘的国民党军人,北平解放后,《白毛女》让傅作义麾下的国民党将领士兵,看得抱头痛哭。建立新中国后,1951年220人组成的中国青年文工团,带着六份节目单出访民主德国、波兰、苏联等九个东欧国家,歌剧《白毛女》就位列其中。这些经过中共中央特别审查和精心筛选的文艺作品,一时在外获得赞誉无数,成为新中国走向世界的最好名片。   电影改为“大团圆”结局   歌剧《白毛女》的巨大成功,使东北电影制片厂1950年摄制了同名黑白故事片。电影在剧情上作出了不少改动,比如歌剧中喜儿在山中生下孩子,一直抚养他到解放,影片则让这个“孽子”刚出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