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缔组织病课件_13.ppt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结缔组织病课件_13

类风湿关节 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关节炎症是其主要特征,也可累及其他系统,因此RA为系统性风湿疾病之一; 女性发病率较高,男女之比约为1:3, 以中年人发病率最高。如发病年龄<16岁为幼年性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未明,遗传、内分泌、精神等因素均为重要病因。感染因子可能在类风湿因子(RF)的产生中起一定作用,变态反应亦可能参与。 病理 类风湿关节炎的最初病理改变是滑膜炎;先是滑膜细胞增殖和血管增多,伴多形核白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随后滑膜渗出,滑液内常可找到类风湿因子。随着病程的进展,滑膜的绒毛肥大,其间大量新生血管形成,形成血管翳,导致邻近的软骨破坏。 类风湿结节见于20%的患者,好发于前臀伸侧,也可发生于心、肺和脑。典型的结节分三层:中央为坏死区,中间为栅状排列的组织细胞,外层为含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肉芽组织。 发病机制 细胞免疫异常在RA的发病机制起着重要作用,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是引起关节炎症,软骨破坏的重要致炎因子,而RA病人的系统性损害可能与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的病变有关。 约70%左右的RA病人血清中存在类风湿因子,高水平类风湿因子对RA诊断有一定帮助,但并非特异,类风湿因子也可在其他疾病中检出。 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低热、消瘦、乏力、淋巴结肿大等。 2.关节表现对称性手、足关节最易受累。多关节受累,表现为关节疼痛和肿胀。典型的表现是关节周围组织肿胀,手指呈纺锤状,关节腔内有大量渗出,特别是较大关节。晚期肌肉挛缩,关节畸形以至僵直。掌指关节向尺侧偏斜和天鹅颈样手指为典型改变。x线检查早期示滑膜增厚,软骨缺损,关节腔变窄。晚期关节腔消失,关节面出现骨质侵蚀。 类风关的关节外表现有:皮下结节,胸膜炎,间质性肺纤维化,心包炎,间质性心肌炎,多发性神经炎,巩膜炎和巩膜外层炎,干燥综合征和血管炎等。 [诊断] 现多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于1987年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1.晨僵至少1小时,病程至少6周。 2.有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肿胀,至少6周; 3.腕、掌指或近端指关节肿胀至少6周; 4,对称性关节肿胀至少6周; 5.类风湿结节; 6.手x线摄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狭窄) 7.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20) 以上7项标准中符合4项或4项以上者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RA的鉴别诊断应排除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及其他风湿病引起的关节炎。 [治疗] 急性期应注意休息,注意保护关节功能,药物治疗包括: 1.改善症状药物 主要应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改善关节的炎症,使关节肿痛得到缓解,这类药物仅能改善临床症状,而不解控制疼痛的发展,常用的药物有双氯芬酸、美洛昔康、尼美舒利,昔布类药物等。 2.改变病情的药物 这类药物起效较慢,但能控制疾病进展,防止关节破坏,常用的药物有甲氨蝶呤、氯喹、来氟米特、柳氮磺胺吡啶等,应注意这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多,应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3.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井非治疗RA的首选药物,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的关节外病变,如心包炎,胸膜炎及血管炎等。 第二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有 两个显著特点,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病人的血清中可检测出多种自身抗体。本病好发于育龄期妇女,女:男比例为7~9:1,在儿童和老年中比例下降。 病因 SLE的病因尚不明确,认为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性激素异常有关。SLE属多基因遗传,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同卵双胎者,其中一位患SLE,另一位则有约50%的几率患SLE。人类Ⅱ类组织相容性复体HLA-DR, DQ的某些位点及人类一号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位点与SLE相关。 环境因素对SLE的发病也有一定的关系。—如紫外线可引起光敏现象,某些药物可引起药物性狼疮,而感染可诱发加重SLE。SLE病人的雌激素水平及其受体表达增高,而雄激素下降,说明性激素紊乱在SLE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认为SLE的发病机制与免疫调节异常而导致的自身免疫发病机制有关,,主要涉及到Ⅱ型、Ⅲ型变态反应。近来研究显示细胞免疫在SLE的反应机制中也起着重赞作用 。 临床表现 1.全身表现,如患者常有发热;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 2.皮肤及黏膜 蝶形红斑是SLE的特征性改变,此外,手足背、掌跖、指(耻)端常有片状水肿性红斑。甲皱可有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指尖有点状萎缩及坏死。除此以外;皮损可泛发全身,有红斑、大疱、风团、结节、紫癜、网状青斑、糜烂及溃疡,外阴黏膜

文档评论(0)

gz2018g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