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家族历史“遐想”与历史记忆“失忆”
家族历史“遐想”与历史记忆“失忆”
【摘要】从福建安溪《虎邱林氏族谱》等资料考察,中国传统族谱有许多关于家族历史的“遐想”和虚构,尤其是其远祖的追溯,家族内仕宦名人的记忆等。就这一族谱并结合已有的家族史研究论述看,学者们似乎更多地忽视了“元朝”这一历史阶段,呈现出历史记忆中的“失忆”。究其实,这与元朝儒家传统不绝如缕的断裂,中国尊祖敬宗等传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以及后世儒士对这一阶段的鲜见记述等有关。
【关键词】《虎邱林氏族谱》,家族历史,虚构,元代,历史失忆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2)10-0041-06
一、安溪虎邱林氏族谱概述
《虎邱林氏族谱》系福建安溪县虎邱镇林氏家族的族谱。“虎邱土塘龙蟠原有林氏族谱,由林乐植始修,林学可修成。据《虎丘林氏族谱》卷一之《龙蟠林氏族谱引》,因邓茂七之乱,该谱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被烧毁。明景泰三年(1452年)辑录《邱林家乘》。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由‘董修族谱裔孙瑞忠、荣忠、资烧、本文、本扬、本茂’(见于族谱)等重修,名为《虎邱林氏族谱》”。现有道光(一至三卷)和民国两版(一、二、三、四、五、六、十一、十三、十五、十六、十七、二十卷)。其中卷一为源流图,卷二历世志,卷三至卷五为世系图,卷六为一至六世,卷十一为十三世,卷十三为下十四世,卷十五为下十五世,卷十六是上十六世,卷十七下十六世,卷二十为二十一世。就目前所知,这一族谱尚未被学界重视和使用。2011年5月,厦门大学历史系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师生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发掘出了这一族谱。鉴于本文集中讨论宋元及以前部分,故使用资料将集中于卷一至卷六(以民国版为主)。
二、中国传统族谱历史追忆中“虚像”的建构——宋元以前
目前所见大部分福建地区的族谱,多半将其族源追溯至宋朝甚至更早。而对于宋朝之前的历史追忆,大多族谱修撰者建构了一个“历史虚像”,以彰显家族的源远流长,族脉繁盛,名流辈出,极尽粉饰之能事。族谱之修撰,诚如一般家谱所论,“夫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之史,在乎??忠奸,明贵贱,为政治之龟鉴。谱之义在乎别亲疏,明昭慕,为伦常之重要,二者均不可无也”。追溯一族之源流,是为编修族谱责任之一。林氏宗族便溯其源流于商朝比干。
依族谱所载,这些记载是为唐代林蕴、清代康熙年间林麟娼所作林氏族谱序。宗其所论,可以获悉,林氏源自比干子坚。春秋战国时期,林氏子孙散居于北方的山东、河南各地,子弟之中有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的林放、《庄子》之中所见的林回、赵国宰相林皋以及林雍、林不狃等人。至西汉有太子太傅林尊。吴有将军林恂。晋有林皇后,又有林礼者,徙于下邳(今江苏徐州)。永嘉之乱后,其子晋安郡王林禄公随晋元帝远渡江南,禄公即为其人闽之始祖。禄公之下,发展至唐,林姓族人继续向南迁居至闽粤等地,其中就有泉州刺史林孝宝、瀛州刺史林元泰、饶阳太守林万宠、丰州司马林萍。至披公时,其九子同为九州刺史,成为著名的“唐九牧”,以至杞公之后,又出现“宋九牧”。关于“唐九牧”,各个时期的族谱序、祠堂记中都有大量的记载,例如林英的《林氏族谱序》、林大鼎的《林氏续庆图续》、程大昌《林氏宗谱序》以及《谕德公校正族谱叙》《闽林大宗谱系志叙》等,皆称颂林姓“唐九牧”。就族谱所见,综观林氏渊源史,从贤人、宰相、太子太傅、将军、皇后、郡王到刺史、太守、司马等均有林姓族人,可谓代代出贤良,世世为高官,林氏家族地位的显要与作为当地望族之兴盛,着实可见。
但是,对于这样的历史溯源,最早出现于何时,又从何搜寻其历史根据呢?
族谱卷二之《元和姓纂录辨》有这样一段记载:
《元和姓纂录》,唐太常博士林宝著于宪宗元和间,故以元和称。而夹涤郑氏议之,谓宝自昧其姓之所自出。近读蔀齐先生世谱,校正其辨。
据此可知,对于这样的历史溯源,在宋代就有人提出异议,即夹涤先生郑樵,认为林宝“昧其姓之所自出”,而在郑樵的《通志》中确实有及此的记述:
林氏,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开生林英,英生林茂、林庆,世系甚明。而谱家谓王子比干为纣所戮,其子坚逃长林之山,遂为氏。按古人受氏之义,无此义也。鲁有林放,仲尼弟子。齐有林阮,见《说苑》。林颣见《列子》,林回见《庄子》。林雍、林不狃、林楚,世仕季氏,故曰,林氏之先皆季氏之良也。然桓王之孙又有林茂、林英者,王子克之子也。恐有差讹,不应一族而同名氏者两人。又有邱林氏,改为林,虏姓也。
郑樵又云:
林氏在唐末为昌宗,而特详者,岂林宝做《元和姓纂》故尔?然林氏出比干之子坚之说,由宝传之也。著书之家不得有偏狗而私生好恶,所当平心直道。于我何厚,于人何薄哉。
据此可知,林姓出自比干之子说,可能肇于林宝。同时,他指出,林姓应源自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