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皮炎课件_4.ppt

  1. 1、本文档共10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药物性皮炎课件_4

目前引起药疹的排序情况 抗生素类 解热镇痛类 磺胺类 安眠镇静类及抗癫痫类 其它药物 中药 引起药疹的常见药物 临床常见的致敏药物有以下几类: ①抗生素类:如青霉素、庆大霉素等。 ②磺胺类:长效磺胺。 ③解热镇痛类: 阿司匹林、扑热息痛、保泰松等。复方制剂多见,商品名复杂 ④安眠镇静药:如苯巴比妥、卡马西平等,苯巴比妥较多见; ⑤抗毒素与血清制品。如破伤风抗毒素、狂犬病疫苗、蛇毒免疫血清等 另外,近年来,中草药引起本病的报道亦日渐增多。 发病机制 变态反应 非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 Ⅰ型(速发型):过敏性休克、血管性水肿、荨麻疹 Ⅱ型(细胞毒型):磺胺类药物引起的紫癜、溶血性贫血等 Ⅲ型(免疫复合物型):药物引起的血清病、荨麻疹、变应性血管炎、固定型等 Ⅳ型(迟发型):湿疹型、剥脱性皮炎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固定型等 一种药物可引起不同的皮疹与症状 同一症状与皮疹可由不同的药物诱发 非变态反应 药物直接诱导炎症介质的释放 光毒性反应 过量反应:用药剂量过大引起的药疹称为中毒性药疹。 蓄积作用:如碘化物、溴化物所引起的痤疮样皮损。 酶的缺陷及抑制 临床表现 多种多样 分局限性、全身性 可仅累及皮肤与粘膜,重者可累及内脏 轻、重型 局限性 固定型药疹 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 反复固定于某处 水肿性暗紫红色斑疹,边界清楚 严重时可见有水疱或大疱 伴有瘙痒 反复发作者可多年不褪 全身性 皮损多样性 临床表现有轻、重之分 重型药疹: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1)麻疹样或猩红热样 致敏药:解热镇痛药、苯巴比妥、青霉素 麻疹样:表现为散在密集的红色斑丘疹,对称分布全身,疹间见正常皮肤;(无卡他症状、克氏斑) 猩红热样:小的红色斑片,2-3天由面部发展至全身;(无杨梅舌等) 病情突发,可伴发热、转氨酶高等 可发展成重症药疹 (2)荨麻疹型药疹 药物:青霉素、血清制品、痢特灵等 Ⅲ型变态反应。 类似急性荨麻疹皮损---风团为主, 表现为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泛发全身,色泽红,但持续时间较长 伴血清病样症状如发热、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血管性水肿甚至蛋白尿等。 易发展为慢性荨麻疹,致敏药排泄缓慢,生活或工作中不断接触微量致敏原。 (3)湿疹型药疹 致敏药:青霉素、磺胺、汞等。先局部外用过敏(接触性皮炎)再口服后出现; 发生部位:全身 皮疹特点:多形皮疹,渗出倾向 全身症状:较轻 转归:停药后好转 (4)紫癜型药疹 2型变态反应-----血小板减少 3型变态反应-----血管炎 致敏药:巴比妥类 皮损:瘀斑、瘀点甚至可见血疱 发生部位:双小腿(轻)→四肢躯干及粘膜(重) (5)痤疮样药疹 致敏药:碘剂、糖皮质激素等制剂。 潜伏期较长 面部、胸背部 毛囊性丘疹、丘脓疱疹等痤疮样皮损 一般无全身症状。 (6)光感性药疹 用药史:磺胺类、冬眠灵、四环素 日光暴露史 多见暴露部位 机理:①药物进入人体后,经日光照射变成抗原性物质引起光变态反应性药疹;②为光毒性反应,接触光感物体后,吸收中长波紫外线较多,达到一定能量时对细胞产生损害。 光毒性红斑、光变应性药疹 光毒性红斑 暴露部位 晒斑样皮损 任何人均可发病 无潜伏期 (7)多形红斑型药疹 致敏药:巴比妥、解热镇痛药、磺胺等 临床表现:圆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虹膜状)、丘疹,中心色暗或有水疱,界清,分布全身,肢端著;瘙痒 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临床表现:多形红斑表现,伴粘膜糜烂、皮肤大疱、糜烂,可有高热、肝肾功受损,皮损疼痛 (8)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致敏药:解热镇痛药、抗生素、巴比妥、磺胺药等。 临床表现:弥漫性紫红色或暗红色斑,其上有松弛水疱(尼氏征阳性),破后形成糜烂面,有粘膜糜烂皮损疼。 病情急,全身中毒症状重;严重者可继发感染、肝肾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导致死亡。 (9)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多由巴比妥类、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解热镇痛类、抗生素、磺胺类等药引起 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进而全身弥漫潮红、肿胀.可有丘疱疹或水疱,伴糜烂、渗出。2周~3周左右,红肿消退,全身出现大量鳞片状或落叶状脱屑,手足部呈手套或袜套状剥脱 以面部及手足为重 严重者如未及时停用致敏药物及积极治疗,常因全身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 诊断 依据: 有明显的用药史。 有一定的潜伏期。(1-3周或更长;数日或数小时) 起病急,除固定型药疹外,常广泛而对称。 排除其它类似疾病。 瘙痒明显 停用致敏药物后皮疹逐渐消退 发热和全身症状,少数伴脏器损害 同一药物在不同个体可发生不同类型的药疹,同一类型的药疹又可由不同药物引起 服用两种以上的药物,准确判断致敏药物将更为困难。根据过去服药史,药疹史,此次用药与发病关系,以及所发疹

文档评论(0)

2017m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