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非线性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非对称性研究
非线性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非对称性研究
摘要:突破原有的线性框架约束,使用非线性方法对我国的货币传导渠道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存在三条,分别是信贷渠道、利率渠道和资产价格渠道,每一条渠道都有各自的门限值,各条渠道不同的门限值造成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非对称性特征,同时也形成了每一条传导渠道的非对称性。
关键词:货币传导;非线性;非对称
中图分类号:F8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2)10-0059-07
Asymmetry of Chinese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Channel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Nonlinear
LI Cun-pu1,HE Jing2
(1. School of Economics Finance,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Xian 710128;
2. School of Management,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55)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nonlinear method to study monetary transmission channels in China.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are three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channels in China, respectively is credit channels, interest rate channels and asset prices channels. These three channels of the conduction effect is asymmetry, at the same time effect of each transmission channel is also asymmetry.
Key words: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asymmetric; nonlinear
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前期相关研究都是在线性框架下进行的,但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非对称性特征本质上就是一个非线性的体现,前期过度沉迷于线性框架的研究推迟了进一步认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进程。
一、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线性研究的分歧
我国货币传导渠道的研究存在许多完全不同的观点。第一类观点认为我国的货币传导渠道主要是信贷渠道,其他渠道传导的作用不显著,甚至有些研究者的极端观点认为不存在其他的传导渠道;第二类观点则与第一类完全相反,认为我国的货币传导渠道主要是利率渠道而非信贷渠道,在这一类观点中有些研究者认为虽然利率渠道的传导作用趋向于越来越显著,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阻滞;第三类观点认为货币政策传导的各条渠道都在发挥着作用,甚至资产价格渠道也在发挥着传导作用。
莫高琪、冉茂盛和钟韬[1]运用VAR模型研究了1994~2004年的数据,研究结果发现货币渠道与银行信贷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对而言,银行信贷渠道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更大,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占主导地位;王睿和赵海[2]研究了我国货币传导的货币渠道、资产价格渠道和信贷渠道,研究发现银行贷款传导等信用渠道成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途径与资本市场传导在短期内很难发挥作用;盛松成和吴培新[3]运用VAR模型对1998年1月~2006年6月的金融月度数据进行了研究,研究证明我国基本不存在货币传导渠道,主要的传导渠道是银行贷款,研究还发现,银行贷款传导的路径是信贷规模调控实体经济,并引导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这种调控模式从1998 年到今天一直没有改变。
顾铭德、汪其昌和王晟[4]研究发现信贷市场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但是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信贷传导产生了复杂的效应。货币市场的发展,使得由原来的信贷传导转向了货币传导,利率有了初步的市场化,但下游梗阻,不能传导到实体经济;孙明华[5]运用VAR模型对我国从1994 年第1季度~2003 年第1季度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了研究,证明了我国货币政策是通过货币渠道而不是信贷渠道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孙小丽[6]认为自1996年以来,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间接作用日趋显著,随着利率市场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利率传导机制正向市场化国家的标准模式靠拢;龙琼华和伍海华[7]运用VAR模型对中国1998~2008年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进行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