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供销社挥之不去时代记忆
供销社挥之不去时代记忆
供销社的辉煌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个缩影,时代的发展让“供销社”成为一段难忘的记忆。现在,供销社正在以一种全新的形式——连锁超市走进百县万村。
一根针、一条线、一块糖……30多年前,在农村,几乎任何商品都要到供销社去买。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供销社在农村都风风光光,不管在哪个乡镇,供销社都在集镇最繁闹的那条街上。墙面上也经常见到“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红漆标语。
供销社立足农业,扎根农村,携手农民,曾是特殊年代的“红人”。那么供销社经历了什么风雨兴衰,岁月又是怎样改变了她的容颜……
供销社是当地最热闹的
天气转凉了,60多岁的刘阿婆带着小孙女来到浙江温州市龙湾区永中街道供销社百货经营部,为老伴买一套棉内衣。永中供销社百货经营部在一幢六层的综合大楼,临永中路的楼面悬挂着“永中供销社”的绿底白字的灯箱招牌,鲜艳显眼。商场里顾客并不多,两个营业员站在收银台前聊天。店内一个个货架,整齐地陈列着各种生活用品,珠宝玉器的柜台让这商场有了一些贵气。
刘阿婆在陈列内衣的货架前,伸手取了一件三枪牌深灰色内衣,看了看尺码。
“几十年了,我一般都是来这里买东西,放心!”刘阿婆挑选着衣服,笑呵呵地说:“现在可方便了,都是自己挑选,以前在供销社买东西,哪里给你挑选啊,能买到就不错了。”
刘阿婆记得,在她出嫁的那一年,永中供销社刚成立不久,当时农村用的、吃的都在供销社买。她家在乡下,离供销社有10多里路,她为了做一件新衣服,来回跑了好几次,都没有买到当时紧俏的“哔叽”(音)布料。“最后还是托熟人,找他一个在供销社的亲戚,才买到那布料”。
刘阿婆走后,店内显得有些冷清。一名营业员说,像刘阿婆这样的老年顾客,通常都在下午过来购买东西,“那时店里生意会好些”。
在商场的对面,一块“永中供销社棉布经营部”红底铜字的招牌吸引了笔者的目光,大大的招牌下是一个显得有些狭小的店面,门口挂着一溜五颜六色的衣服,堆放着许多塑胶鞋。店内并没有看到一匹棉布。
“小时候,我最爱往供销社跑。那里不但卖糖果饼干,而且还卖新衣新裤,摆满了吃的、用的、穿的各种商品,空气里始终弥漫着油盐酱醋、海带、蒜头的气味。”50多岁的陈先生开的店就在供销社百货经营部旁。在他的记忆中,供销社在1978年改造成了供销社百货公司,每天早晨,供销社大门一开,人们就拥挤着走进店里抢购东西。“供销社会提前通知大家,红糖、布料什么时候到,要大家去购买”。百货公司每个月底都要关门“盘货”一天。每到这天,镇上的人见面总说:“供销社今天盘货呢!”“是啊!是啊!盘货……”
永中供销社文具图书经营部的营业员郑女士回忆,在她七八岁的时候,永中供销社在寺前街开出了好几家商店,印象最深刻的是供销社副食品商店。“我家住在永中护寺桥西,过了桥,就是寺前街。我经常抢着帮家里打酱油、买盐”。30多岁的郑女士说,那是童年一段快乐的时光。“我一拿到钱,就蹦蹦跳跳地往供销社跑,每次经过副食品店时,总要往里瞧瞧那些花花绿绿的糖果,有时候用多出来的几分钱,买几颗糖果”。
永中百货经营部所在的位置,是以前永中的中心地带,“这里是永中供销社最早的门市部。”永中供销社党支部书记杨士福告诉笔者。永中供销社成立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温州农村最早一批组建的供销社。
用旧铜铁、大米入股供销社
“当时,我们永中就一个供销社,可热闹了!”80岁高龄的张学聪是永中供销社的创办人,说起供销社,就打开了话匣子。
新中国成立后,基层供销社开始创办时,多数是借祠堂庙宇,或由农会将没收了的地主房子以及乡镇公房,拨给基层供销社做营业用房。大多数基层供销社都是一社一个门店。随着购销业务的发展,经营网点由少到多。
1952年2月,全国土改如火如荼地开展。永嘉县委贯彻中央在农村建立供销社、信用社、农业生产合作社“三社”的指示精神,派了建社工作队进驻各乡政府进行建社筹备工作。永中当时归永嘉县政府管辖。在县工作队进驻后,也组织了一个临时的建社领导班子,指定由张学聪负责供销社的创办工作。
“办供销社,要钱、要场地啊。当时大家手里都没有多少钱。”张学聪说当时供销社的成立,政府并没有财政拨款。筹钱的唯一办法就是发动群众入股,成为供销社社员。“当时一股是2.5元,半股是1.5元。”
通过一段时间的发动,全乡共筹集股金1000多元。“有的社员实在没有现钱,就拿家里的破铜烂铁代替,有的甚至用大米、小麦等粮食代股金。”到1953年的时候,有入股社员5700多人,今天,永中供销社仍然有1.2万多名股民。
供销社开张的那天,是乡里的一件大事。
“供销社的场地是由当时村里的五显殿改建的,一个半人高的木板钉的柜台挡在门口。”张学聪翻出一张已显模糊的黑白照片说:“殿堂南首一间房子里,主要摆放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