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太白山主体信仰景观变迁与动力机制研究.docVIP

历史时期太白山主体信仰景观变迁与动力机制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史时期太白山主体信仰景观变迁与动力机制研究

历史时期太白山主体信仰景观变迁与动力机制研究 僧海霞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太白山主体信仰景观,作为山神的象征,独特地理概貌和由此形成的小气候对自身发展演变产生很大影响;在促进太白山神信仰的兴盛,丰富区域文化内涵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从行为动力学的角度,来阐释太白山主体信仰景观的演变过程。自汉魏以来,太白山主体信仰景观在其形成、演替、功能集中、转移等演变过程中逐渐特征化-----神秘意象不断增强。从表象上看,是人们对其选择或调整的结果;实质上,是太白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人们长期诱导,并在来自人们的生产生活、民间宗教和政治的需求,以及基于此的民众精神和心灵的必然诉求,共同构成的动力机制的激励下,祷雨文化行为地理优选的结果。 关键词:信仰 景观 演变 动力机制 太白山神信仰渊源于古老的山岳崇拜,是历史时期陕西乃至西北地区东部盛行的一种求雨习俗。目前,以它作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成果主要有:张晓虹、张伟然撰文《太白山信仰与关中气候——感应与行为地理学的考察》[1],从行为地理学的角度阐释了陕西太白山崇拜的产生及分布地域的形成过程。张晓虹撰文《明清时期陕西民间信仰的区域差异》[2],从历史文化地理的角度阐释了侠西民间信仰区城差异的发生、发展及其变迁的历程。她还撰书《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 陕西历史地理文化研究》[3],对太白山信仰的演变、祭祀仪式、地域扩展、太白山信仰形成及地域分布的气候学机理等都作了详细深刻地论述。张伟波撰文《从明清时期太白山信仰中看地方政府的作用》[4],指出地方政府对太白山信仰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显然,他们多关注太白山周围的庙宇景观演变,却忽视了山上主体信仰景观的演变在信仰发展中的作用;虽然对太白山信仰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有所论及,但对其演变过程中祷雨文化行为地理优选的动力机制鲜有涉猎。 太白山主体信仰景观,作为山神的象征,独特地理概貌和由此形成的气候对自身发展演变产生很大影响;在促进太白山信仰的繁荣,丰富区域文化内涵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发展演变是整个太白山信仰发展演变的缩影。本文在博士论文《区域视野下的信仰与景观---以清代陕西太白山神信仰为中心》的研究基础上,试图通过对太白山主体信仰景观发展演变与祷雨文化行为地理优选的动力因素研究,来进一步探索太白山信仰发展演变的动力机制。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太白山主体信仰景观演变 汉魏时期,太白山“去天三百”[5],一直是民众的归隐之地,除了“冬夏积雪,望之皓然” [6]外,自然景色还有 “奇险之路、有美妙之境”[7],只不过少有文字记载鲜为人知。迟至北魏,郦道元对太白山自然景色才做了前面仅有的描述,展现出了太白山这一标志性的自然景观。至唐玄宗时,虽有“采白石为玄宗圣容”[8]的记载,但并没有将“白石”与“望之皓然”联系起来。贞元年间,文人如李白、杜甫等,在其文学作品中开始涉及太白山,他们并未真正登上太白山,太白山只是一座奇丽高山的代称,仍然是一个模糊的形象。后来,柳宗元作《祷雨记》载,“雍州西南界于梁,其山曰太白,其地恒寒,冰雪之积未尝已也,其人以为神”[9],将其与“祷雨”联系起来,大大加深了太白山最初“冬夏积雪,望之皓然”这一自然景观的神秘色彩。在太白山祠堂碑记中:“岁旱则祷之,寒暑乖侯则祷之,疾疠崇降则祷之”[10],又把太白山与调节“乖侯”和治病联系起来,并将太白山的灵异归为该自然景观,进一步加深了这一信仰景观的神秘意象。 及至宋代,太白山神秘意象被山巅湫池演替。李昭遘在《封济民侯之勅》中,先入为主地以“臣兼闻庆历七年五月河南府王屋县析城山圣水泉特封为渊德侯,其例未远,可举而行”[11]为依据,把太白湫水与所谓的“圣水泉”契合,并且认为“灵湫在上,显应如此”,将太白山灵异由“冬夏积雪”转归太白湫水,此举造就了太白山灵湫景观。此后,在苏轼的祷雨文中,“惟山之阴威,润泽之气又聚而为湫潭,鉼罌罐勺可以雨天下,而况一方乎”[12],在范纯仁的“远邀灵液以祈濡泽,神既戾止,遽获嘉应”[13]中,灵湫景观的神秘意象一再得到强化,以至于改变了唐代祭拜山神的方式,取湫成了太白山神求雨的必需环节。 太白山神信仰中的灵湫,是与山巅诸池联系在一起。唐代以前,湫池与至太白山求雨没有明显关联。从宋代开始,至山取湫成了太白山神求雨的必要环节,灵湫也因此发展成了太白山象征性景观,可是此时的取湫地点在山中何处不甚明了。殆及元代,在扶风所修虎王村太白庙碑文中,“遂逢旱涝,迎湫致祷,屡获灵应”[14],取湫地依然不明。清湫镇《重修太白庙记》中,至山者“人跻之者如糢糒,冒瘴疠阅信宿而后返,往往恇怯畏懼,故四方香火率诣祠下”[15],说明山路艰险,至山巅取湫者不多。至明代,取湫地点才逐渐明晰。洪武年间,抚军耿忠祷雨,“遣僧觉用等齐香帛祝文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