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厅文化”背景下书法展示方式变化.docVIP

“展厅文化”背景下书法展示方式变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展厅文化”背景下书法展示方式变化

“展厅文化”背景下书法展示方式变化   【摘 要】 从书法在当代作为“展厅文化形态”这一思考原点出发,通过对展示方式的差异的重新检讨,将当代书法展厅文化现象置于一个书法史的大背景去作重新定位,尽可能广泛地涉及“壁上书”与“案上书”、题壁书与挂轴书(悬壁书)、以及展厅欣赏的限时、限数、“品味型’’与“直观型”欣赏方式的差异;前者的重渐入、重耐心、重复合(人书合一)与后者的重瞬间印象、重视觉效果、重展示、以作品为中心之不同特征,最终提出一个较有价值的论点:近代书法虽然进入了展览会,但书法家们并未从创作意识上完成对“展厅文化”的调整工作,从世纪初到今天,我们其实还在不断无视客观环境的变迁而懒惰地“以不变应万变”。而今后的书法创作所要努力完成的工作,首先即表现在于对“展厅文化”基点的清晰确认,并以此为契机,重新构筑新时代的新书法。   【关键词】 展厅文化;壁上书;案上书;品味型;直观型   中图分类号:J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197-01   作为展示方式最主要的依据,统观中国五千年书法的“生存形态”大致不外乎二类:壁上书,和案上书。中国五千年的书法史,也即是壁上书与案上书此消彼长的发展史。最早的彩陶刻画与甲骨文时期,是文明初开、尚未形成成熟的书法文化的时代,而且也没有后来文人书斋中所特有的那种书案,所以说不能把它归类为“案上书”,把它作为“壁上书”则更是荒诞不经。直到金文时代,尤其是在战国中后期,才有了明确的“壁上书”生态现象:例如《毛公鼎》内壁上的500多个金文文字,又比如先秦的《石鼓文》等等,都应该被认为是当时“壁上书”的初步形态、而为人所站着观赏的,这种欣赏方式与竹木简牍之“案上书”特征形成鲜明的对比。而秦代的《泰山刻石》、《瑯琊台刻石》、《会稽石》……以及众多汉碑的出现则证实了书法中的“壁上书”已经自成体格、奠定了立身基础,汉碑如此、魏碑如此、唐碑亦如此,宋元明清,大凡立碑者都是如此。甚至不仅是碑刻,连摩崖、造像记等也都如此。西安之所以会出现一个名闻遐迩的“碑林”,也同样是因为这“壁上书”具有更直接更强烈的观赏性所致。当然,“壁上书”决不仅限于碑刻。除了以镌刻为主体的壁上书形态以外,在历代书法史料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以墨迹书写“壁上书”现象。例如汉末的师宜官,他可以说是早期手书“壁上书”的代表人物。   卫恒《四体书势》:   至灵帝好书,时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其能。或时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直,计钱足而灭之。这就是说:师宜官的时代已经有了手书题壁,这也是目前可见的较早的关于“壁上书”的记载。   除此之外,还有韦诞书榜悬壁的记载。   韦诞事则见于王僧虔《论书》:   韦诞字仲将,京兆人,善楷书,汉、魏宫观题署,多出其手。魏明帝起凌云台,先钉榜未题,笼盛诞,辘轳长短引上,使就榜题。榜去地二十五丈,诞危惧,诫子孙绝此楷法,又著之家令。官至大鸿胪。   如果说:师宜官的记载还带有不少“玩世不恭”游戏人生的痕迹的话,那么韦诞的记载,却是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地在进行壁上书法之创作(书写),其书写行为直接上接“壁上”的物质形态,至少是可以证明悬壁(榜,即匾额之类)作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形态,已经浮现在书法史的表层了,它正是后来真正的“壁上书”(而不是壁上刻书)的前导与先驱。更严格的真正的“题壁”,则是在唐代形成规模的。   但壁上书的最大问题,是难以存久。相比之下,则石刻易存久远,即使纸帛也更易收藏,纸的寿命可达千年,于是,从实际上的“壁书”到更具有变通性的“悬壁书”,在观赏方面,书法终于完成了一次带有根本性质的“革命”?豏。说它是根本性的,是因为以镌刻为主的碑志,只能算是“准书法”而不是真正的书法,真正的书法是从这碑志原石上拓下来的拓片,这拓片则是真正意义上的“悬壁书”。在几千年书法史上,我们对于石碑摩崖书,更多地是把它看作文物;即如著名的“西安碑林”,它也更近于博物馆而不是书法展厅。在其中,文物古迹的涵义要大于书法艺术的涵义。但一件拓工精良的拓片,却是地道的书法无疑。   因此,“悬壁书”后来居上,反而占了先机。于是,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壁上书”与“案上书”的形制上的对应,也才有了“短牍长卷”之与“法书深刻”之间的对应。当然,一个需要说明的问题,是在此时,“法书深刻”不再仅仅是石刻碑版的专利,从石刻到以石刻为依托的拓片;又从石刻拓片到手书墨迹,引伸出立轴、对联、中堂、条幅、斗方等等各种新的“悬壁书”形态,以与作为“案上书”形态的手卷、册页、扇面等相比肩,它已不再仅仅是手书墨迹与石刻碑志之间在书写物质、材料与方法等方面的差别,而可以在一个共同的物质规定(如纸帛)前提下以不同的表现方法、不同的欣赏习惯来构建更丰富的书法审美——在其中,最主要的是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