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师父”与“师傅”辨析
“师父”与“师傅”辨析
摘 要: “师父”与“师傅”仅有一字之差,且互为同音词。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人们常常将二者混淆。词汇的发展中,两者各自的义项有的发生蜕化,有的却被凸显,甚至不再囿于原有义项,产生了泛化用法。对二者的辨析能够便于我们更好把握词的用法,以达到更高的交际效能。
关键词: 词义 语义特征 语用价值
师,二千五百人为师。从帀,从堆。四帀,眾意也。是个会意字。上古时期,我国早已有“师”的概念,周朝《诗序》(卷下)[1]就写道“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师,以相之”。《周礼》中说道:“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传道授业解惑,面对“师”,总是含有推崇、尊敬之意。含“师”一字的词也不少见,如“师父”与“师傅”。二者的涵义自出现之初有很多交叉的地方,随着词汇的发展,各自产生了一定的变化。本文将从两词出现的来源和其词义、语义特征、及语用价值等方面探讨二者的差异。
一、出现来源
有文章称“师父”一词出现在汉魏之后,其实不然。早在上古文献中便有记载,最早见于《春秋左传正义》,“王使简师父告于晋使”。但是大量使用确是开始于汉魏,如《汉书》(卷五十三)“使奴杀师父”,《太平经》(卷九十七)“能为帝王师,其教若父,故师父事之。”又如三国的《上清黄庭内景经》“道父道母相对望,师父师母丹玄乡”。“师父”在明清白话小说中则更为多见。
“师傅”一词亦在上古文献中有记载,更早于“师父”,且使用相对广泛。如:周代《诗序》(卷上)“尊敬师傅则归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洞灵真经》(新雕卷第四)“是故择建忠良贞正之士为之师傅”,《春秋左传正义》“唯一二岁耳,未堪立师傅也”。不难看出,前一句为《汉典》中义项1,是老师之意,后两句则是义项2“太傅、少傅”之意,此“师傅”与“傅相”同义。上古文献中亦多次出现“傅相”一词。到了汉代,“师傅”又称作“傅父”“傅母”,如:《汉书》(卷六十一)“为昆莫作傅父也”,“傅父如傅母也”,《琴操》(卷上)则有“不见傅母不下堂”之说。
二、“师父”与“师傅”在词义和语??特征上的差别
(一)“师父”与“师傅”在词义上的区别
1.“师父”的词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解释如下:(1)师傅。(2)对和尚、尼姑、道士的尊称。
汉典[2]给出了“师父”的3个义项:(1)古时老师的通称。宋·王巩《清虚杂著·补阙》:“仁宗在春宫,乘閒时画马为戏,内臣多乞之。张文懿为太子諭德,亦从乞之,上曰:‘师父岂可与马也。’”《红楼梦》第八二回:“这早晚就下学了?师父给你定了工课没有?”(2)对有技艺者的尊称。南唐·尉迟偓《中朝故事》:“某乍到京国,未获参拜所有高手,在此致此小术不行,且望纵之,某当拜为师父。”《金瓶梅词话》第十九回:“家中有紧病,请师父就去罢。”冰心《南归》:“饭厅桌上,摆着厨师父从早市带来的一筐蜜桔。”(3)对出家人的尊称。《古今小说·月明和尚度柳翠》:“柳翠被月明师父连喝三遍,再不敢开言,慌忙起身。”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这样释义:(1)工、商、戏剧等行业传授技艺的人。(2)对有技艺的人的尊称:老~|厨~|木匠~。
《汉典》对“师傅”给出了5个义项。(1)老师的通称。《穀梁传·昭公十九年》:“羈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孔氏述文,弟子兴业,咸为师傅,崇仁厉义。”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棘闱志异》:“吾虽少长於汝,然而师傅也,汝弟子也。以弟子而上凌师傅,读书何为?”(2)太师、太傅或少师、少傅的合称。《史记·儒林列传》:“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汉书·疏广传》:“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3)对僧道的尊称。《古今小说·梁武帝累修归极乐》:“离此间三十里,有个白鹤山,最是清幽仙境之所,朕去建造个寺刹,请师傅到那里去住。”《廿载繁华梦》第二十九回:“又有説要请茅山师傅的,好驱神捉鬼。”(4)对衙门中吏役的尊称。《醒世姻缘传》第十四三回:“那禁子们做刚做柔的解劝道:‘张师傅,你是刑房掌案,这满监囚犯俱是你掌着生死簿子,你高抬些手,这就是与人的活路。’”《醒世姻缘传》第四十三回:“禁子们説:‘张师傅,别要计较,俺们叫他出去,再不敢放他来就是了。’”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又一吏恒得贿舞文,亦一生无祸,然殁后三女皆为娼。其次女事发当杖,伍伯风戒其徒曰:‘此某师傅女,宜从轻。’”(5)对有专门技艺的工匠的尊称。
(二)“师父”与“师傅”在语义特征上的区别
除了词义之外,语义特征的差别也是正确使用“师父”和“师傅”的关键。语义特征是语义学中的概念,指的是某个词在意义上所具有的特点。
师父这个词类似于“尚父”。我国历来有尊师敬师的传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早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