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守恒友情——李政道与杨振宁
不守恒友情——李政道与杨振宁
上世纪50年代,有着兄弟般友情的杨振宁和李政道因发表《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论文轰动全球,继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合作,让整个物理学界羡慕和忌妒。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教授甚至认为世界上最美的景象是杨振宁和李政道并肩在普林斯顿大学的草坪上散步。然而,1962年之后,人们再也没有看到那样的景象。因为,就在那一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关系正式破裂。
杨、李二人当年先后就读于昆明西南联大,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先生。1946年秋,他们在芝加哥大学不期而遇。杨振宁见到李政道以后,对他印象极佳,并且敏锐地察觉到李在物理学上的智慧与才华。而李政道也认为“杨极端聪明,在数学物理上特别有天赋……”。他们很快就成了亲密无间的朋友。
1949年,他们合作完成了第一篇论文。1951年到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他们又在权威的物理学学术刊物《物理评论》发表了两篇有关统计力学的论文,这两篇论文甚至引起了爱因斯坦的关注。1952年的一天,爱因斯坦让助手来问杨、李二人,他是否可以和他们两个人谈谈。他们回答“当然可以”。在交谈中,爱因斯坦对杨、李那两篇统计力学论文给予高度评价。最后,爱因斯坦起身,握着杨、李两人的手说:“祝你们未来在物理学中获得成功。”李政道对和爱因斯坦的这次交流感触很深。但杨振宁先生却认为这次谈话收获不大,“原因是我不大听得懂他的口音。他说起话来声音很低,而我陷入了一种因为与长久崇拜的一位伟大物理学家如此接近而带来的强烈情绪之中,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他的语句上”。
然而,就是那两篇统计力学论文,给两人的关系蒙上了阴影。那两篇论文的署名次序,出现了与惯例不同的情况,其中前一篇署名“杨振宁和李政道”,而后一篇则是“李政道和杨振宁”。李政道后来在《破缺的宇称》一文中指出,出现这种奇怪现象,主要是由杨振宁“不合理”要求造成的,“第一篇论文包括两个定理,主要的部分是由我证明的。我们完成这篇论文之后,杨要求如果我不在意的话能不能把他的名字放在我的前面,因为他比我年长几岁。我对他的???求十分吃惊。由于中国尊重年长者的传统,我同意了。稍后,我看了文献,察觉这样做是不公平的。当我们写第二篇论文时,我把其他一些发表论文作为例子给他看,说明年岁大小通常不是排名要考虑的因素。这样,在第二篇论文上名字的次序便倒了过来,虽然这篇论文中单位圆定理的决定性的一步是由杨做到的”。
但杨振宁对李政道这一说法不以为然,他认为那两篇论文根本就是他领衔做的,论文也是由他执笔写成,加上一直以来,他始终给予李政道兄长般的关怀,所以,一切事情都由他决定,这其中自然也包括论文署名问题。他甚至压根儿没有注意到李政道的惊讶与不快。
不管怎么说,因为署名问题,杨、李二人的关系开始出现细微的裂痕。在李政道看来,这类事情虽然细小,却让人感到尴尬,所以决定不再和杨一起工作。虽然不像过去那么热情,但两家也互有走动,特别是杜致礼和秦蕙君这两位女主人能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
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共同发表对现代物理学有巨大推动作用的“杨—米尔斯方程”。这一研究成果使得杨、李二人再次走到一起,3年之后,李政道和杨振宁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有华人获得这样的殊荣。从1956年到1962年,他们共同发表了30余篇论文,范围从粒子物理学到统计力学。对这一时期的合作,李政道后来在其《论文选集》中是这样说的:“杨振宁和我的合作,和当时物理的发展十分契合,并且反映了当时的精神。我们的合作紧密而且成果丰硕,是既竞争又和谐。我们共同的工作激发出我的最佳的能力。结果远比我们各自分开来工作的总和要好得多。”而杨振宁更是毫不掩饰自己与李政道合作带来的喜悦,他又说:“李政道吸收新知识的速度非常快,而且兴趣广泛。”
不幸的是,到1962年,杨和李的关系彻底破裂。
造成关系恶化的原因起源于美国《纽约客》杂志上一篇有关他们合作的长文。作者是和杨、李都认识的一位物理学家伯恩斯坦。伯恩斯坦提议要写这篇文章时,杨振宁有顾忌,他觉得伯恩斯坦和李政道关系比较密切,会在文章中对李过度揄扬,甚至歪曲历史。情急之下,杨振宁搬出普林斯顿大家长奥本海默,希望他阻止文章发表。但李政道却坚持没有看出文章有否偏袒哪个人。最后,文章还是发表了。
围绕伯恩斯坦这篇文章,李政道在《破坏了的宇称》一文中这样写道:
杨说文章中有“某些令人痛苦的地方”,希望要讨论一下。在文章的某些地方,他希望他的名字要写在我名字的前面:①标题上;②诺贝尔奖金宣布时;以及③在我们接受奖金的时候。另外,还有他夫人的名字致礼也要放在蕙君之前,因为致礼年长一岁。第二天,他来我这里并说那文章中凡是提到“李和杨写了……”的地方都要加一个注,说明这是由于字母次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