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台湾画家席德进原乡情结
台湾画家席德进原乡情结
摘 要: 席德进是台湾颇具影响力的现代艺术家之一。他的艺术作品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具有独特的原乡情结,是他的故乡四川南充南部县乡土记忆的投射,也是中国文脉的投射。
关键词: 席德进 原乡情结 投射 艺术
2010年11月,中国美术学院举办了“国美之路——林风眠师生联展”,展出了林风眠及其弟子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苏天赐、席德进的作品。吴冠中、苏天赐、朱德群和赵无极在中国已广为人识,而由于种种原因,台湾的席德进至今还不为大陆美术界所熟知。
席德进是台湾颇具影响力的现代艺术家之一,担当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现代运动”及六十年代“乡土运动”的先觉者角色,他的绘画历程是台湾美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席德进的作品多表现台湾亚热带自然风光、乡土民居之美,以及他内心隐秘的情欲世界。在这些艺术中,无时无刻不流露出对传统文化根性的追求——原乡情结。原乡情结是艺术家对故乡本能的记忆、述说和描绘。而席德进的艺术却是对故乡的“投射”,在他眼里,台湾是远在蜀地的家乡——南充的影子,台湾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他将艺术内容与孩提梦乡统一起来,将现代艺术形式与中国文脉贯通,形成了“投射”的原乡情结。
一、南充记忆的“投射”
席德进(1923—1981)眷恋故乡——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其生命最后时刻写的“故乡人今如何?常念念不忘”可明证。
南部县坐落在四川东北部,山清水秀、民风敦厚,民间文化留存丰富,民俗活动十分活跃。在席德进的日记中,故乡的水田竹林、大佛寺、山洞、飞来石、瓦房、外婆家的四合院,淳朴的年节风俗、婚丧嫁娶的礼仪,母亲绣花的巧手,卖杂货的货郎仔、嘉陵江船夫等,都是他艺术人生的生命原乡。席德进1948年去台湾,不是因战乱,而是向往原始神秘岛屿的美。后来海峡两岸的隔膜使其归家的愿望成为泡影,因此,席德进的艺术选择了对生命原乡的投射,他为台湾树碑的背后始终隐见故乡的影子。
童年记忆使席德进对乡土之美有独特的感受力,其艺术有3次重要转折。
(一)1955年—1962年对乡土文化的探索。1955年席德进成为职业画家,其《卖鹅者》(1956年)因描写本地人,岛性浓厚,入选第一届巴西圣保罗国际艺术展。
(二)1962年—1966年欧美游学期间乡土观念觉醒。1962年席德进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访学,翌年转往巴黎并逗留欧洲三年。对席德进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集美博物馆的亚洲艺术收藏,如健陀罗佛像、日本浮世绘、敦煌帛书、西藏密宗画、中国陶瓷、青铜器,以及家具等。1965年,席德进将中国民俗图案造型与欧普和硬边艺术的表现形式结合,在巴黎浩特·帕夫画廊举办旅欧个展,但画坛反应非常平淡。这使他领悟到要探索中国的现代艺术,与其留在巴黎做虚无缥缈的乡土绘画之梦,凭着一些概念化的图案与残存的记忆在异乡拼凑,不如扎根于家乡的土地、立足于自己的文化背景。
(三)1966年—1981年回归乡土的阶段。1966年,找到了母体文化自信的席德进从欧洲返台,其文化血缘再次接上了中国文化的基因源头。他积极寻找发掘台湾的民间艺术和建筑艺术。民艺方面,他历时8年,收录了皮影戏、布袋戏、傀儡戏、神像、陶器、版画、家具、砖刻、木雕、服饰、糊纸等民间艺术品,汇编为《台湾民间艺术》(1974年),成为研究台湾民间艺术的第一本书。民间建筑方面,席德进曾说:“从中国建筑里,我才看见中国人的灵魂、民族的特性、中国人的意欲、中国人的宇宙观、中国人的美学观、中国人的色彩学、中国人高超的技艺和神奇的创造力。”
在那样一个全盘西化的年代,席德进是一位本土文化的先锋者、觉知者。他从台湾民俗民情和生活百态中提炼出庶民的审美观,感悟形塑质朴、单纯、有人味的乡土美学。他强调:“绘画就是要表现生活化,有生命,有真实感的东西。”[1]经过台湾民间艺术的洗礼,席德进表现在绘画上的色彩更为精纯、艳丽,画风趋向宽约、厚重,逐渐掌握台湾民间艺术中所展现的中国特质,孕育出他台湾造型、中国意境的创作基因。
二、中国文脉的“投射”
席德进的画作蕴藏了三个主要的生命流程;现代的西方,乡土的台湾,以及文人气质的中国,而乡土的根永远扎于中国文脉之上。
席德进幼年在南充老家上私塾时就酷爱画画,喜爱山水,曾遍临各种图谱。
1941年,席德进就读四川省立技艺专科学校,庞熏琹是他乡土意识的启蒙者。庞熏琹曾组织“决澜社”,对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产生过历史的影响力。当时,庞熏琹在云南研究古代陶器、铜器、石器等工艺美术图纹,同时也研究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服饰图案。席德进从他那里知道了毕加索、马蒂斯,也知道了从西方回归东方的艺术之途。
1945年,席德进在国立艺专受教于林风眠,并与赵无极等画家多有往来。林风眠的办学理想是:“介绍中国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
文档评论(0)